慢性筋骨病与气血、阴阳、肝肾、筋骨的关系
《内经》中有关“气血”“阴阳”“脏腑”“筋骨”的论述至今仍然指导着骨退行性病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
肢体的运动,虽有赖于筋骨,但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功能才能强劲;筋骨又是肝肾的外合,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同时通过经脉周而复始将气血输布于全身,使人体的皮肉筋骨、四肢百骸得到气血的濡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可见肝肾气血盛衰关系到筋骨的生长与衰退。
血和经脉流行顺畅是筋骨强劲、关节灵活的主要因素。气虚血瘀是慢性筋骨病劳损内伤,本虚标实证候的原因。慢性筋骨病多为风寒湿侵袭、气滞血瘀或体虚感邪导致气血周流不畅。气虚气滞,津停久聚成痰,血滞久积成瘀,痰瘀互结,则血和经脉流行受阻,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愈盛。痰瘀互结是痰证或血证病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慢性筋骨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在对于慢性筋骨病中骨与关节炎症相关疾病的辨证治疗中,除需考虑气血虚衰或瘀滞以外,仍要兼顾痰饮与血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慢性筋骨病的产生多与肝肾相关,《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久行伤筋”“久立伤骨”,都很好地阐明了慢性筋骨损伤常由于过度疲劳累积所造成的劳损。肝藏血,主筋。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衰老状态,肝脏精血虚弱表现为筋的运动不灵活。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活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肾生髓、主骨。肾具有生髓和主骨的功能。肾髓充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得髓充养而强壮有力。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骨不得髓充养,可致腿足痿弱而不能行动等症状。
颈腰背痹阻经脉引起疼痛,大多由劳损所致肾气不足。慢性骨病迁延日久,退变不断加重,也必然累及于肾,致肾精虚亏,继之则导致全身脏腑病变。临床上常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治疗。由于肝肾同源,分主筋骨,筋骨相连,伤筋必动骨,损骨必伤筋。因此,在对慢性筋骨病的治疗中,都必须要有整体观点,注重与肝肾两脏的关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低头工作时间延长,退变性脊柱筋骨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以上的青少年脊柱处于亚健康状态,退变性脊柱筋骨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国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预防”的概念,而《内经》更提出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认为疾病应以预防为主,病后治疗等于“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并建立了完善的预防保健理论,形成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独具特色的保健功法,在疾病的预防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治疗疾病时,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阳失调是人体失去生理状态而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治疗疾病就是要解决阴阳失调——偏胜偏衰的矛盾,使之重归于新的动态平衡。调和阴阳,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故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