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冲逆于上立论

5.近代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冲逆于上立论

近代中西汇通学派,提出了中风为脑病,如脑溢血、脑充血、脑缺血等,正是《内经》所论的巅疾、煎厥、薄厥、大厥等病,其病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冲逆于上,治疗宜潜阳镇逆、平肝息风、滋补肝肾等。张锡纯“以两兔用铁锥伤其脑”的实地试验,悟及《素问》中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病,即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由此提出了中风“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而为昏不知人,倾跌猝倒,肢体不用诸证”的内风血冲脑气筋说,立上实下虚之论,治以镇摄培补为大法。尤在泾结合前人的论述,强调按病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即开关、固脱、泄大邪、转大气、逐瘫疾、除热气、通窍髓、灸俞穴,诚为难能可贵。近人张山雷对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提出开闭、固脱、潜镇肝阳、开泻痰涎、顺气降逆、培养心液肝阴、滋填肾阴、通经宣络八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针灸治疗中风,形成思想体系,较有影响者为朱权和杨继洲。朱权对中风的治疗分初中风和后遗症期论治。初中风,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后遗症期,以灸为法。口眼歪斜,灸听会、颊车、地仓,左病灸右,右病灸左;或以笔管插入耳中,周以面固,左病灸右,右病灸左。手足麻痹,半身不遂,曲池、肩髃、足三里等,左病灸右,右病灸左。杨继洲则按中风先兆、卒中、后遗症期分治。中风先兆,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后以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汤淋洗;卒中治疗同朱权之法;后遗症期分阳证、阴证论治。阳证中风不语,手足瘫痪,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中风半身不遂,手足拘挛,穴同上,但先泻健侧,后补患侧,实为王国瑞思想的发展。

总之,明清时代,医家对中风的内因认识已有发展,并且已经能够分期辨证论治,尤其晚清时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中风的病位在脑已明确无疑。这都使中风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虽然观点不一,但纵观历史,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对后世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对中风病的病理机转,中医学以往对于脑的功能认识不足,只认为“脑为髓之海”“脑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等,没有认识到脑的复杂结构和各种支配的功能。并且把脑的功能归纳为心脏的生理功能,如“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等,而没有认识到脑为人体之最高统率,主宰五脏六腑。把“神”的功能活动(也就是脑的功能)局限于思维、意识、智慧等精神活动方面,而没有认识到“神(脑)在语言、五官、内脏及全身运动、感觉等方面的支配(中枢)作用。故有关病的生理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形成完善的中医脑病理论。针灸治疗仍未脱离“治痿独取阳明”之宗旨,以阳经穴为主,病因病机有待于创新,针刺手法或据师承之法,或凭有限的经验来确定针刺的量,缺乏标准,这也是针灸难于从经验医学向现代科学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医脑病研究也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