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 语
从《内经》《伤寒杂病论》理论发端,到金元脾胃学说创立及后世不断发展完善,脾虚证治理论充实和经验总结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数千年实践积累构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治疗脾虚证疗效显著而独特。60多年来脾虚证研究在传承与创新理念指引下,历经几代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果。
经数十年反复论证和修订,国内同行对脾虚证诊疗标准形成了基本共识,为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较权威的参考标准,这是脾虚证现代研究重要成果之一。将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的“负荷”理论应用于脾虚证客观指标探索是重要创新点之一,国内众多单位团结协作是该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重要保障。作为行业学会和政府部门认可的木糖吸收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能得到国内10余家单位在不同疾病脾虚证的重复验证,是中医证候研究值得珍视的历史经验。此外,脾虚症状程度分级、唾液淀粉酶糖基化程度、胃肠电及胃肠动力、胃肠细胞线粒体、差异基因表达谱、代谢组学、证候组学探索及虚实证候差异表型特征研究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脾虚证多指标合参研究的特点,为脾虚证研究提供了较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以脾虚证治理论指导临床诊疗,是脾虚证研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重症肌无力五脏相关理论提出与合理谴方用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从脾论治功能性胃肠病、冠心病和调理脾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体现了脾虚证治理论在传承创新思想引领下,为临床常见和疑难病诊疗提供的应用价值。脾虚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益气健脾方药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为脾虚证治理论的发展和新药转化开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进入21世纪,脾虚证研究借鉴多学科最新理论和方法,以国家“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施为龙头,从新的视野阐述脾虚证治理论并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手段不断发展。但是,中医药防治脾虚病证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尚缺乏较为系统、客观及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述的相关内容,这是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展望未来,根据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目标,有重点地深入开展脾虚病证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和中药新药研发相结合,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养领军人物;逐步揭示和阐释脾虚病证演变规律、健脾方药疗效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以推动本领域中医药研究的学术进步,提高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