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肺阳

(二)肺阳

历代医籍对肺气虚的论述颇为详细,而对肺阳很少论及。但肺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内经》虽未直接点明肺阳,但在五阳、五脏阳、肺虚、肺寒等论述中已内含有肺阳和肺阳虚。《金匮要略》所述“肺中冷”已有肺阳虚之端倪。《金匮要略》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心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唐元时期,明确提出肺阳及肺阳虚。《备急千金要方》将肺虚冷症状描述为“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等并提出“肺痨虚寒,半夏汤方”。然而,古籍中有关肺阳及肺阳虚的论述仍非常简单局限。

洪广祥深刻体会到肺阳和痰饮是慢性咳喘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1993年前就提出“治肺不远温”的学术观点。此后通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发展、完善,2003年提出“全程温法治疗哮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