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案例

(二)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案例

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具有共性经验,但在具体实践模式上不尽相同。在传承创新实践的规模,学术影响等方面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各领域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在长期实践中被检验、应用,取得了实际效益,推动了中医药学术进步。

1.立足临床需求,在解决问题中产生新的方法和理论

血瘀是很多疾病共同病理现象,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传承的基础上制定了血瘀证辨证诊断标准,阐释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治则的科学内涵,拓展了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范围。统一了血瘀证命名、分类,建立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率先提出冠心病“心血瘀阻、血脉不通”病机,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研制了精制冠脉颗粒,并为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这项研究应该是中医药理论传承创新的典范,从标准到诊断,从病机到治疗,从实验研究到新药研发,在传承血瘀证的基础上,拓展了血瘀证临床治疗领域,并开展临床评价,取得确切疗效,创新发展了血瘀证理论,揭示其科学内涵,为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开拓了思路和方法,产生重大学术影响。

本书其他成果如重大传染病、骨退行性病、骨折、肿瘤、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研究也属于基于临床问题的传承创新研究,在临床和理论上取得了广泛共识的标志性成果。

2.以法突破,抓法求理,逐渐深入,取得突破

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研究历经30多年,以治则治法为突破口,分为四个阶段,从探索到深入、从一法到多法、从一病到多病、从轻症到重症,采用通里攻下法从治疗单纯性阑尾炎,发展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复杂性肠梗阻、重症急腹症多脏衰竭的临床治疗,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并揭示了通里攻下法作用机制,从抑制内毒素血症到控制菌群移位,从改善免疫失衡到肠屏障保护,从通里攻下法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开郁合用来抓法求理,揭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机制,除血液系统外,腹腔淋巴系统是重要联系通路,而胃肠功能紊乱是共同病理机制。这一重要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也提升了我国腹部外科整体救治水平。

本书其他成果如砷剂治疗白血病、脏器纤维化、中医肾虚证、脾虚证等成果也属于同类研究模式,不但传承创新了中医药理论,也推动了我国现代医学的进步。

3.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针对一种理论,理论联系实践,深耕细作,开拓进取,不但取得了确切疗效,还丰富发展了中医药学传统理论,且形成新的理论学派,产生了重大效益。络病理论和中医体质学说,即是这种模式的成功代表。

络病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历代典籍文献,厘清络病概念,提出气络、血络分类,开展脉络理论深入研究,建立“营卫承制调平”学说,结合临床防治冠心病、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等开展系统研究,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理论体系,研制了系列新药,并开展了临床评价、作用机制等深入研究,是络病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中医体质学说传承《内经》体质论述,结合国外体质理论,运用文献学、信息学、临床流行病调查、分子生物学、心理学等先进技术,提出体质可分为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等学术假说,采用大规模临床流行病调查,总结了中国人9种体质类型,并建立了评价标准和干预方案,并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依据,为人人享有健康提供了可行的干预方法,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

4.面向生命科学前沿,传承创新中医药理论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非常活跃,跨学科研究,大系统综合研究已蔚然成风。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受到关注,在这个领域,针麻镇痛、穴位效应特征,醒脑开窍针法等研究已取得突出的成绩。针刺麻醉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针刺具有镇痛作用,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经成为一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精心选穴,精准确定刺激参数可保障疗效。研究发现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载体,部分揭示了针麻原理。

醒脑开窍理论在传承中医脑腑理论基础上,强调“脑神”的认知,提出中风病病机“肝风夹痰浊瘀血,上蒙清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醒神、调神为核心的诊治思想,建立醒脑开窍针法,并明确了手法量化标准,在中风病治疗中取得确切疗效,成为向全国推广的适宜技术,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5.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传承发展中医药理论

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中医药实践和理论的传承创新。这种模式将会推进学科整体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研究员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迪,创建了青蒿素提取方法,并获得抗疟活性化学部位进而发现青蒿素,并经临床证明,疗效确切。后全国科技界联合攻关,破解化学结构,取得新的化合物,制成不同制剂,扩大临床应用再评价等,使青蒿素制剂走向全世界,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研究是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结合的结晶,是多学科合作的系统性创新性工作,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做出的巨大贡献。

组分中药研究是在传承方剂配伍理论基础上,突破仅凭经验组方的局限,创建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技术流程,提出了强化主效应,兼顾次效应,控制副效应的效应配伍理论,建立了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并在创新中药研发,大品种改造和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

本书介绍的中药道地药材、中药安全性、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等均可属于此种传承创新的研究成果模式。

6.中医药理论概念及标准体系建立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其具有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但独特的中医理论术语体系也给创新发展带来障碍。例如理论概念模糊欠规范,定义多为自然语言描述,而缺少严密逻辑性,论述多为思辨推理,界限宽泛而重叠等。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对中医药理论的概念范畴进行源流考证,规范名词术语表述,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整个学科发展起到规范、引领作用,具有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