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血瘀证现代分类体系
2025年08月10日
4.创立血瘀证现代分类体系
现代研究证实,所有血瘀证的患者,从宏观生物流变学角度可有血液黏度的高低之分,血浆黏度的高低之分,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之分,血管壁应力和微血管的张弛之分等;从微观生物流变学角度,可有红细胞聚集性的大小之分,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大小之分,红细胞与血小板的表面电荷的水平不同之分,白细胞性状、黏附性、变形性等的不同之分及血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的大小之分等。除此之外,还可见到血浆蛋白质水平的不同含量、凝血因子的不同水平、细胞膜功能的不同及血液中不同介质的水平差异。陈可冀等根据上述这些不同的改变,从临床治疗方法学考虑,提出将血瘀证从现代医学概念分为血瘀证Ⅰ型(血瘀证高流变性型)和Ⅱ型(血瘀证低流变性型)。
血瘀证Ⅰ型(血瘀证高流变性型):大多数血瘀证临床可归属于这一类型。此型血瘀证可存在血液高黏、高凝、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血栓素水平,或高血管反应性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倾向,临床常见的疾病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原反应和高山病、脑梗死、心肌梗死、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视网膜静脉阻塞、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部分感染性疾病等。
血瘀证Ⅱ型(血瘀证低流变性型):少部分血瘀证临床属于这一类型,血黏度偏低,红细胞压积偏低,或血小板总数/聚集力偏低,血浆蛋白等有形成分不足,凝血功能或凝血功能的某一环节不良等。临床常见的疾病有失血性疾病、贫血、晚期肿瘤、尿毒症、肝硬化腹水、部分感染性疾病、部分白血病、酒精中毒和部分月经病等。
临床血瘀证的类型在不同的疾病阶段可有转变或交叉。这一分类方法突破了血瘀证仅限于血液黏滞性增高的概念,对临床治疗一些低流变性型血瘀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