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中医络病理论是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奠基之作《内经》经络学说的建立而出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其应用于外感热性病建立六经辨证,络病证治微露端倪。清代叶天士将其应用于外感温热病建立卫气营血辨证,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从而形成络病学说发展史上三个里程碑。虽然历代医家散在论述,遗憾的是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现象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在近三千年中医发展史上络病学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继承、创新和发展络病理论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务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医学典籍,继承创新,厘清络病概念范畴,指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为络病,包括胸痹、中风、消渴、癥积等,涵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提出络病证候类型、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分类和治法方药,围绕上述重大疾病开展难治性疾病中医病机、干预策略、有效组方的系统研究,建立“络病证治”理论体系,确立气络和脉络两个学科研究方向。中医络病学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中医络病诊疗方法亦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绕络病学学科两大分支之一的“脉络”开展研究,系统构建了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以“营卫理论”为指导,系统探讨“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通过系统构建脉络学说辨证论治体系为提高“脉络-血管系统病”这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当前生物医药的前沿进展和科学技术,遵循中医药学科规律和转化医学思想,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的创新中医络病研究转化新模式,并采用国际规范开展临床循证评价和药效作用机制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肯定与认可,充分发挥中医理论的核心驱动作用,实现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