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伏肺”为哮病宿根

(五)“痰瘀伏肺”为哮病宿根

后世对哮喘夙根的认识,多推崇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在治法上主张“专以去痰为先”。洪广祥认为:痰饮内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因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不仅会导致津凝生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行,出现痰瘀不解的复杂局面。从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可酿瘀,痰为瘀的基础,而瘀亦能变生痰水,形成因果循环。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病的“夙根”。发作时可见喉间痰鸣如吼,甚者可有颜面、口唇、肢末青紫等痰瘀气阻见证。若哮喘持续不解或反复发作,极易损伤气津,痰液更加黏稠难出,窒塞肺络,瘀积不散,又易形成“痰栓”,出现顽痰胶固,进一步瘀塞气道,加重痰瘀气阻的病理变化。

洪广祥提出了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新思路是“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治气之法,应当从调肝气、行脾气、泻肺气、利腑气等方面着手。在《内经》“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理论的启示下,选择以“苦降”为作用特点的,以疏利气机为目标的药物作为组方基础,在古方平气散基础上大胆创新,制成平喘新方“蠲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