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效应穴位:作用于靶器官明确的病变
特异效应穴位指的是对有明确靶器官的病变具有相对特异性治疗作用。
刘保延团队从2013年开始组织12家医院,通过对504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受试者开展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了避免试验对象以及参试人员的主观偏倚对结果的影响,该项研究对受试者、疗效评价者及统计分析师均设盲。电针组取双侧中髎、会阳穴,假电针组患者取双侧中髎对照点(中髎穴横向外旁开1寸)、会阳对照点(会阳穴横向外旁开1寸)(图1-22-3)。治疗时间为30 min,每周3次,共治疗6周计18次。结果显示,在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平均1 h尿垫试验漏尿量为8.2 m L(降低值为9.9 m L),可以显著降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漏尿量;而假电针组为16.8 m L(降低值仅为2.6 m L)。另外,电针组72 h内尿失禁次数降低超过50%的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假电针组,两组在第1~6周、15~18周、27~30周的差异分别为15.0%、25.6%、25.6%。电针治疗6周时,有64.6%的受试者治疗后漏尿量至少降低了50%;而且停止治疗后疗效可持续24周。作者认为,电针可能通过促进和加强盆底肌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了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症状。这篇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穴位特异效应研究的典范,也将是针灸精准治疗的发展方向。

图1-22-3 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穴位的选择
电针治疗作用位置;中髎(BL33),会阳(BL35);红色为电针组,蓝色为假电针组
延髓麻痹是神经科疾病中一个难题,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延髓神经所支配的舌肌、软腭、咽肌和喉肌的功能失调,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脑血管病、脑炎、某些中毒症、脊髓空洞症、脑外伤等都有可能造成该病。目前,国内外的西药、手术、中药对该病症尚无直接疗效,对较重者只能下鼻饲胃管,输注流食来维持生命。何竟等(2008年)按照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归纳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常用穴位及其处方配穴:人迎、廉泉、风池、天突这4个穴位可视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处方用穴的“主导穴位”和主要处方。
高维滨选取颈项部腧穴,命名为“项针疗法”。他对颈项部每个腧穴的解剖基础及与吞咽反射、构音功能的关系进行研究,根据项颈部的各层次结构,血管分布,吞咽反射时各肌肉的活动情况,结合解剖和X线实时动态分析,观察吞咽时各部位的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1993年高维滨开始对假性延髓麻痹进行临床和机制研究。选取风池、翳明、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治呛(喉结与舌骨之间的凹陷中)、吞咽(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发音(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3寸)、廉泉、外金津玉液等穴,通过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总有效率达96%,而对照组为46.7%。其机制研究证明,项针可以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是脑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的基础。1996年,他又开始了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并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石学敏倡导的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醒脑开窍针法和相关穴位也具有相对特异性性质。朱兵、荣培晶和方继良团队采用首创的特异性耳甲部位经皮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治疗抑郁症取得良好效果,也表现出穴位的部位特异性。
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西方针灸学派常采用触发点(trigger point)刺激疗法;而在触发点使用针刺疗法常常取得比传统针灸更好的临床疗效。肌筋膜触发点临床研究最为广泛,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压痛点。按压它时可激发特征性的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隔部位的牵涉痛。根据其是否伴有自发性疼痛,可分为活性触发点(active trigger point)与隐性触发点(latent trigger point),前者可自发地产生疼痛,而后者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特拉沃(Travell)和西蒙兹Simons(1983年)出版的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一书中列举了255个肌筋膜触发点,其中约2/3与经穴的位置相同或相近,这些穴位也常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等。触发点疗法具有明确的穴位或部位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