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脉络学说”
在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基础上,基于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广义的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成为络病学科研究的两大分支,围绕络病学学科分支之脉络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文献科学诠释经脉、络脉、脉络的内涵与外延,指出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络脉是从经脉分出遍布全身的网络分支。络脉分为经(气)络与(血)脉络,经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两者形成经脉系统中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大网络,共同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脉”既是经脉系统中运行血液的网络结构,又是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血行通道,同时也是独立的实体脏器——奇恒之腑。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形成以藏象为核心,以经脉为枢纽,以气血为基础的中医学术体系。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内经》)、“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基于“气-阴阳-五行”学说而提出“承制调平”理论,是对生命运动自稳态内在调控机制、病理状态下自我代偿性调节、疾病治疗及其效应规律的高度概括。将其与营卫理论相结合构成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以“营卫承制调平”指导揭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规律,指出气候变化异常——外感六淫、社会心理应激——内伤七情、环境污染影响——毒损脉络、生活起居异常——劳逸失度、代谢产物蓄积——痰浊瘀毒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提出络气郁滞(或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脉络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脉络损伤、络虚不荣八个基本病理机制。在“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论治方面提出辨发病因素、辨营卫气血、辨寒热虚实、辨络形络色、辨个体差异、辨理化检查六大辨证要点。围绕“不通”这一“脉络-血管系统病”的病变实质,提出“络以通为用”的治疗总则,按功能将“脉络-血管系统病”常用药物进行分类,包括流气畅络药、化瘀通络药、祛痰通络药、祛风通络药、荣养络脉药、解毒通络药,同时依据基本病理机制确立八大证候类型和脏腑辨证论治。通过系统构建脉络学说辨证论治体系为提高“脉络-血管系统病”这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医脉络学说和营卫理论为指导,吸取现代医学微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深入探讨微血管病变的微观病理特征,阐释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异病同治的共性病理机制,从而开辟心脑肾异病同治的干预策略;同时揭示心血管事件链,即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这一连串因果相连、递进发展的复杂病变的内在机制,从保护微血管入手,探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发,有效阻断心血管链的新途径,是对中医脉络学说的延续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