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组分中药理论,诠释方剂配伍规律

(一)形成了组分中药理论,诠释方剂配伍规律

通过连续15年的攻关,组分中药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第一个中药“973”计划研究阐述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验证了科学假说:在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理法方药一致的条件下,方剂通过多组分作用在多靶点,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于一体,发挥整体治疗作用。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组分中药概念,形成“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为核心的组分中药研究思路。2005年启动的第二个“973”项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以经典方剂为示范,以体内过程为重点,创新研究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方法学,构建创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012年启动了第三个“973”项目——“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以相互作用为研究重点,发展完善了效应配伍理论。以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的中药组分为基础,遵从突出主效应,兼顾次效应,降低副效应的效应配伍策略,采用配伍优选设计方法,可以研制出针对具体病症,具有接近综合最优效应的现代中药。从组分间相互作用入手,解读多组分与多效应的相关性,通过减毒增效作用、组分体内过程、网络调控机制各层次研究,可以揭示组分配伍整合效应机制,诠释配伍七情和合理论的科学内涵。

组分中药相关的概念也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清晰。如中药成分、部位、组分、标准组分、组分配伍、组效关系等。中药成分是指来源于中药材、饮片或方剂中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其中能够通过药效学实验证明其对某种疾病模型具有治疗作用时,则被称之为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根据其化学成分属性可分为具有相似理化性质和活性的成分群,称为有效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酚酸类。中药组分是组分配伍的基本单元。中药组分来源于有效部位或部位群,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成分群或按照一定比例的组合物,其化学成分可识别,且各成分比例相对固定。其活性一般可表征并可重复。标准组分是有系统化学和药理活性表征的组分,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有稳定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可重复制得。

组分中药理论的形成发展,为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复方丹参方为研究对象,从药效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及多途径作用机制阐释了其配伍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主要是丹参酮类、丹参酚酸类、三七皂苷类及冰片,各类组分配伍后存在协同互补效应。经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多层次药理研究发现:君药丹参作用靶点侧重于血管,其扩张冠脉的效应强于三七;臣药三七作用靶点侧重于心肌,其对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强于丹参;以改善心肌缺血为主效应时,丹参和三七配伍的最佳比例范围是(10∶3)~(10∶6);佐使药冰片并没有直接扩冠等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交感活性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丹参、三七、冰片通过有序的配伍,各成分之间融整合调节、对抗补充为一体,激活或抑制内源性物质调节机体自身的功能,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此项研究在明确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不同药物及组分间的配伍、配比规律。“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出版专著《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为复方丹参制剂(T89)开展美国FDA注册研究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