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研究——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纵观三千年中医药学术发展史,络病学说虽然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正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所言:“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名医叶天士亦疾呼:“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叶天士身后二百余年,络病学说仍未引起关注,虽不乏善陈,屡有验案,但未被系统深入研究,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也是留给当代医学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络病学说和经络学说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在经络学说建立的早期便受当时医家高度重视,如《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汉书·艺文志》亦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络脉把经脉通道中纵性运行的气血横向弥散渗灌到脏腑组织,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运行于经络中的气血在络脉中实现其温煦濡养、供血供气、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等生理功能,脏腑虽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组织器官,而阴络循行于脏腑,形成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脏腑亦是通过络脉发挥其生理功能并形成与其他脏腑和外界的联系,可见络脉在中医学术理论核心中占有至为关键和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络脉及络病理论研究的滞后不仅使这一重要的学术理论未能在疑难病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而且严重制约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这也是近代乃至现代中医学术发展举步维艰、难于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梳理历代相关文献资料,遵循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构建络病理论体系,提出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的统一性研究络脉理论,系统探讨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明了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脉损伤、络虚不荣等八大络病基本病机,创立了络病辫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在系统归纳古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按功能重新分类治络药物,初步建立络病理论体系和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科分支之脉络继续开展研究,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提出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经络运行经气,脉络运行血液,共同构成完整的中医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从而首次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进一步完善、发展“络病证治”理论体系。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防治,开展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流感感冒等中医病机、干预策略、有效组方系统研究,研制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津力达颗粒、辅助治疗肿瘤的养正消积胶囊、治疗流感感冒的连花清瘟胶囊等10余个创新专利中药,创立“理论-临床-新药”中医药转化发展新模式,并围绕上述临床重大疾病,开展通络药物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临床评价研究,对提高临床难治性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