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时代:强调“虚”是肿瘤疾患发病中的主要原因

(一)先秦两汉时代:强调“虚”是肿瘤疾患发病中的主要原因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并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内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为肿瘤虚证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精要地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指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本因素。《灵枢·百病始生》所云的“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和《灵枢·五变》记载的“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更是指出“虚证”在肿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内在作用。《内经》不仅给“虚”下了概括的定义——“精气夺则虚”,而且还对“虚证”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总结,如“虚者补之”“燥者润之”“衰者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损者温之”“劳者温之”等,强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学蓬勃发展,相关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一系列理论得以初步确立,而且在对肿瘤“虚证”病机的理解与治疗上有了简单的认识,为后世采用“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