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的资源调查和培育
根据明代以前本草文献记载的青蒿特征和药效考证,当时文献记录的青蒿就是现称的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明代李时珍将黄花蒿和青蒿分列为两种药材,后来,国内外学者却将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将黄花蒿考证为Artemisia annua L.,出现了植物分类和中药材两个专业的学者在名称标化上的不一样。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含有青蒿素的中药材称为青蒿,表述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
青蒿源于我国,野生遍及全国,还广布于欧、亚的温带-亚热带地区,北非以及美国和加拿大。青蒿素富含于Artemisia annua花前期的叶内。据调查,我国野生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一般南方高于北方,可分为4区。高含量区:南岭山脉、武夷山脉以南地区(青蒿素含量为0.50%~1.01%);中含量区:南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青蒿素含量为0.48%~0.89%);低含量区和微含量区:分别为秦岭以北地区(北京约0.11%)和东北地区(黑龙江地区为0.01%~0.09%)。国外,越南产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较高,可达0.86%,印度一些地区可达0.42%;国外其他多数地区的含量均较低,只有0.1%或以下。
我国的青蒿资源丰富。过去作为药材收购量占的比例极小,而大量用作绿肥。据估算,仅广西桂林地区每年即可收购500吨,广东年产量估计为5000吨。20世纪,我国主要从野生青蒿叶中提取青蒿素。2002年以来,受国际治疟需求的增加,我国提取青蒿素的生产企业由原来几家曾急剧扩张发展到百余家,青蒿来源从野生转向种植。通过高含量青蒿素植株的选育研究(如包括1996年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的SP-18株系、青蒿素亩产可达1.89kg)、种植基地的建设,目前我国种植总规模稳定在10万亩~20万亩上下,青蒿素得率一般在0.7%以上。每年可向国外提供150吨左右的青蒿素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