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奠定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基础
2025年08月10日
(三)《新修本草》奠定中药毒性理论的发展基础
《新修本草》在保持《神农本草经》原文的基础上,对古书未载者加以补充、内容错讹者重新修定,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唐代王冰的《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继承并阐发了《内经》中的中药毒性理论。
陈藏器深入实际,搜集了《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许多民间药物,对《新修本草》进行了增补和辨误,编写成《本草拾遗》。此书扩展了用药范围,且其辨识品类也极为审慎。他还根据药物功效,提出宣、通、补、泻、轻、重、燥、湿、滑、涩10种分类方法即药物“十剂”之说,影响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并对中药毒性进行了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的四级分级,并进行了详细标记。
在宋金元时期,不仅著作众多,而且在理论方面开始分化,既有毒性即是药性之说,又有毒性与药性的从属关系的论述,还有对毒性就是药物毒副作用的论述也予以肯定。并正式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临床医家对中药毒性的把握更加全面、客观,临床应用更加纯熟。有毒中药不仅广泛应用于麻醉、正骨专业,还在司法检验中有优良表现。中药毒性理论发展的进一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