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

第十一章 肺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承与创新

[摘要] 基于大量文献,本研究选取晁恩祥、洪广祥、王烈3位国医大师诊疗肺系疾病的经验,并加以总结。

晁恩祥创新并丰富了“风邪”学说及“风咳”概念,并被广泛认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采用了这一概念。创立肺病之“八法八方”,分别用于呼吸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注重“肺衰”研究,继承中医“通法”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创立并发展了中医肺病和急诊学科;重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参与了SARS和甲流防治方案制定,延伸发展了现代温病学的科学内涵,为疑难杂病和老年病的诊疗开拓了新途径。

洪广祥立足“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逐步形成“全程温法治疗肺病”的观点,强调“肺阳”概念,认为气阳虚弱是慢性肺系病症的主要内因,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还包括宗气的不足。临床上温法与其他治法结合应用,并提出“痰瘀伏肺”为哮病宿根;创新和发展“宗气”理论,提出补虚泻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全程治则。

王烈根据哮喘存在“伏痰”学说,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小儿“哮喘苗期”理论。从发现端倪开始治疗,可将哮喘的防治提前到无任何咳喘症状的时期;创立“哮咳”病名,并指出该病与哮喘有相似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提出小儿哮喘三期分治的诊疗体系,重视稳定期的治疗,防止哮喘病反复发作。这种临床思路是中医整体治疗和既病防变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