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四)明清时代:“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医家们无论是对“扶正培本”的理论还是对虚证的认识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使“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学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就肿瘤疾病因虚致积的发病特点做了全面阐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指出脾肾不足是正气内虚的根源,扶助正气当以培补先后天之本为要。此外,张介宾还指出,针对肿瘤晚期的患者,不宜攻伐,“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虚,越攻越虚,就不死于虚,而死于攻”,认为凡对此虚邪,宜慢慢培补,以固其本。

明代李中梓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提出“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同时还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等诸多扶正的方法性论断。他将“扶正”与“培本”进行解构思考,认为“扶正”即补益气、血、阴、阳,“培本”即健脾益肾、固护脾肾根本,强调只有当生命本源——脾肾正常运化时,扶正的补养之功方能得见效果。其对肿瘤的诊治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进一步挖掘了“扶正培本”的理论内涵。

清代名医张璐和高思敬在治疗恶核时强调扶助正气的重要性,分别提出治疗恶核“全赖胃气有权,方能运行药力,如益气养营之治,专心久服,庶可望其向安,设以攻坚解毒清火消痰为事,必至肿破流水”和“本病初起万不可攻消,若用毒烈攻消,徒伤元气,于病无济也”的观点,不仅开拓了治疗恶核的治则治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此外,清代名医叶天士创立并发展了“养胃阴”学说,善用益胃汤治疗胃阴不足之病证;晚清名医王旭高对“肝无虚证”提出异议,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四法。这些医家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对“扶正培本”治肿瘤的学术思想进行进一步探索,使其得以丰富和发展。

总之,在中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肿瘤疾病同其他疾病的认识演变一样,经历了萌芽、成长、发展、丰富等各个阶段,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学术思想、理论学说均为“扶正培本”治疗肿瘤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