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虚理论基础
2025年08月10日
(一)《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虚理论基础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较系统地描述了“脾病”症状。“脾虚”为“脾病”主要表现,“脾气虚”为常见证型;《灵枢·本神》“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和《灵枢·天年》“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为“脾气虚”之最早记载。可见《内经》对脾病的描述包含了消化与非消化系统症状,从而奠定了脾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实脾”主张,《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充旺,才能心肝肺肾之气俱旺,脾胃气伤则百病丛生。《伤寒杂病论》以法统方收录了治脾胃虚寒、中阳衰微的理中汤,中焦虚寒、肝脾不和的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诸虚不足的黄芪建中汤,肺脾不足虚劳的薯蓣丸,脾肺阴虚、气火上逆的麦门冬汤,脾虚肺冷、咳吐涎沫的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脾虚痰饮的苓桂术甘汤,脾肾阳虚、水气不化的真武汤,脾阳不足、失于统血的黄土汤,心脾气虚、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及胃强脾弱、脾约便秘的麻子仁丸等,可知张仲景基于辨证立法为脾虚的临床诊治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