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学、蒙医学和维吾尔医学是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创造的医疗保健方式。三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独自发展,或与周边其他医学体系交流融合,形成了与本民族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高度匹配的医药知识。历代民族医学医家为了人类健康这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用各种临床实践推动医学理论创新,层层叠叠勾画出各自医学发展的生动面貌。

藏医学中的隆、赤巴和培根三大因素是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食糜、血、肉、脂、骨、骨髓、精7种物质和大便、小便、汗液3种秽物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三大因素支配着7种物质和3种秽物的运动变化。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大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是属于生理性的。但如果三者中任何一种或几种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偏盛或者偏衰时,原来的平衡被打破,此时的隆、赤巴和培根则变成了病理性的物质。要恢复健康,就要设法纠正偏盛或偏衰,使三者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各自有自己的特性和功能,各司其职,但三者并不是独立而互不相干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在治疗方法上,有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治疗和外治疗法4种。

蒙医学体现出的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由赫依、希拉、巴达干三要素(即“三根”)和饮食精微、血、肉、脂、骨、骨髓、精液之精华七元素(即“七素”)构成,以这些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功能为基础,形成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黏虫”6种,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治疗方法有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和外治疗法4种,称为“四施”,其中,蒙医正骨术具有显著的特点,这一疗法方法简练、疗效明显,是历代正骨医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

维吾尔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即“艾尔康”学说(四大物质学说)、“米扎吉”学说(气质学说)、“合力提”学说(体液学说)、“艾扎”学说(器官学说)、“库外提”学说(力学说)、“太比艾提”学说(素质学说)、“艾非阿勒”和“艾尔瓦”学说(神和形学说)、“赛艾提”学说(健康学说)和“买热致”学说(疾病学说)等。其以四大物质学说为理论核心,以气质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体液、力、素质和器官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解释人体与外界的相互辨证关系,创立了一套诊治疾病的治疗学说和药物学说。

近代的民族医学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行,民族医学才渐渐复苏,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艰难的过程中,民族医学各自领域中的大学者和有识之士,撑住了各自民族医学发展的大旗。因此,与汉族中医学不尽相同的是,一些民族医学领域的国医大师们,不但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各自医学的核心理论展开新的解读和研究,推动了民族医学学术发展,而且还同时承担了推动民族医学事业发展的重任。

从2009年至今,7位民族医学领域的专家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包括2009年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藏医专家强巴赤列(1929~2011)和蒙医专家苏荣扎布(1929~2014);2013年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的藏医专家占堆(1946~ )、蒙医专家吉格木德(1939~ )和维吾尔医专家巴黑·玉素甫(1934~2014);2017年获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的藏医专家尼玛(1933~ )和蒙医专家包金山(1939~ )。他们从各自多年的临证经验中,对本民族医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反复提升,丰富了各自民族医学的传统理论,推动了我国民族医学的学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