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确立并发展了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的古典学术思想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道地”作为专有名词首次出现在本草学著作中,是明代太医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在很多药材产地项下标明道地产区,如附子载“道地梓州蜀中”、千金子载“道地广州”等。“道地药材”一词首现于《牡丹亭·药》(1598年)。可见道地药材进入快速发展期,其概念在明代已趋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和运用。“道地药材”之称名正言顺。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描述:“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产地,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胜药灵,视斯益信。”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我国及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载药1892种,约190万字,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来的医药学成就。收载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目,包含了对药物产地的记载,以“为胜”“最胜”“为上”“为良”“尤佳”“为佳”“最佳”“为最”等词标识药物的最佳产地和品质,详细论述药材产地和质量。清代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有多种本草学专著,汪昂在《本草备要》云:“药品稍近遐僻者,必详其地道形色。”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古方所用之药,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载其功用凿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应有不应,其故何哉?盖有数端焉。一则地气之殊也。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传种地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指出因产地改变,已非道地药材,故效力差。说明道地药材之性质疗效与产地有关。自明清以后全国各地具地方特色的道地药材名称,如川乌、阿胶、怀地黄、辽细辛等相继出现,成为药材货真质优的代名词。道地药材发展至清代已得到全面发展,蔚为大观。
道地药材理论的萌发、形成与发展贯穿了以下重要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衍义》→《图经本草》→《用药法象》→《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本草问答》→《药物出产辨》等。这一系列本草专著一脉相承,对道地药材内在质量的形成与其产地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多有论述。阐明药材是以产地为本,产地决定了药材的性状,进而决定药材的药效,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即“阴阳”“五行”“天药相应”“天人合一”,该学术思想概括了生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凸显“天药人合一”古代朴素生境观。历代本草对道地药材内涵的论述还体现在以下四点:① 中医理论指导。② 特殊工艺技术。③ 同种异地。④ 异种异质。其中后两点涉及生物学范畴。同种异地在南北朝以后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南北朝以前道地药材则以异种异质为主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