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两汉时期为消渴病的理论奠基期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消渴病的认识成为后世消渴病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渊源。《内经》最早提出“消渴”,并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处脾瘅之“瘅”应取“热”之意,即脾热。脾瘅属瘅病一种,在脏为脾,病机为热。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胃热肾虚是导致消渴的主要机制,首次记载了消渴病的并发症,并提出治法,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主要方剂。后世的服石致消说、瘀血致消说、痰湿致消说、脾虚学说、肾虚学说等都是在《内经》和《金匮要略》中有关消渴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