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瘀交夹”及“颅脑水瘀”的脑病病机创新观点
2025年08月10日
2.“毒瘀交夹”及“颅脑水瘀”的脑病病机创新观点
张学文发现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证候、病位及传变规律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将其在温热病急症中提出的“毒瘀交夹”概念引入脑病证治,提出“毒瘀交夹”导致中风的病机。他提出毒是一种致病邪气,可分为外毒和内毒,中风发生与二者皆密不可分。外毒以外感六淫为主,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日久反复外感,邪积为毒。内毒多在饮食失常、劳逸失度、年老体弱的基础上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成为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引起的病理变化将会持续而复杂,并会使脑失去正常功能,致脑络不利。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脉络空虚,在特定条件的激发下,在特定的发病部位(脑脉、脑络),由量变到质变转化而成,加之机体元气衰惫,脏腑失调,侵犯脑络,痹阻脑脉,损伤脑髓。“无邪不有毒,热由毒化,瘀从毒结,变由毒起”。毒瘀互化,毒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毒夹瘀而难于清解疏达,瘀夹毒而胶结难消,从而形成毒瘀交夹之势,最终留滞于肢体经络,阻滞脑窍,损伤脏腑,发为中风。
张学文依据“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根据水和血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临床中以水瘀交结互阻颅内为基本病理特征的“颅脑水瘀证”。中风患者都会有明显的脑水肿表现,尤其在急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颅脑血瘀,络脉痹阻,血中津液外渗化为水浊,或与体内原有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窍,使脑失去清灵通利,成为颅脑水瘀证。西医学认为,脑水肿和血液循环障碍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环节。脑出血或缺血性中风后,病灶区氧和能量物质迅速耗尽,出现无氧代谢酸中毒,局部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成分漏出,造成脑组织的水肿或脑细胞摄水增多而致肿胀,这些都与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