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冠心病血瘀证病因病机

1.丰富冠心病血瘀证病因病机

(1)病责于气虚血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郭子光、刘祖贻、张磊等都认识到气虚血瘀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郭子光提出心气亏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则心脉瘀滞,不通则痛,故心绞痛发作。心气不足,心脉痹阻,心失所养,故气短、心累、心悸、失眠。所以气虚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基本病理改变,血瘀因气虚而成,是继发性病理产物。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整个病程中心累、气短、疼痛等症状常常存在,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并贯穿其全过程。刘祖贻提出冠心病病机为“起于气虚,成于络瘀,变于阴阳痰水风”。除了心气的作用,张磊还提出血液的运行靠胸中大气之鼓动、撼旋,并依肺之治节、肝之疏泄、脾之生化涵养。气血冲和,则心脉畅达,君安神明,反之,气血虚滞,则心脉瘀阻,心神失养。

(2)气滞寒凝致血瘀 血液运行依靠心脏。心气鼓动,有赖于“心阳”的温运。一旦心阳与心气痹阻,妨碍了营血的运行,气滞血瘀。张镜人指出气滞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环节,是脂质沉积的病变结果,可以定为冠心病病变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脾胃运化失健,饮食不化精微,最易扰乱脂肪代谢,聚湿生痰;而肝胆倘若失于疏泄,气郁化火,亦可煎熬津液成痰,终致痰、湿、热、瘀互结,逐渐形成冠心病。刘志明指出若肾阳亏虚,则心失温煦,阳不胜阴,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则心脉挛急,发为胸痹。陈可冀亦认为心主血脉,血脉因“寒则凝,温则通”“气寒则血凝,气温则血行”,常选用温通活血的方法治疗“心痛”。

(3)痰瘀相关 冠心病多为肥胖痰湿偏重之人,痰湿阻于脉络,致气血运行失畅,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痹”。

邓铁涛、沈宝藩等多位国医大师都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重要病机。邓铁涛最早提出了“痰瘀相关”的理论,并认为痰为先导,由痰致瘀,以痰为主。指出治疗冠心病一般学者多重视瘀血,而对痰浊这一病理因素关注不足。强调痰瘀相关,从病机分析,“脾气虚-生痰-成瘀”这一系列过程,是有先后因果关系的,脾气虚为本,痰瘀为标。沈宝藩总结多年在新疆地区诊治冠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突出地表现为痰浊和血瘀,而痰浊与血瘀互为因果,痰浊阻滞可使血滞为瘀,若瘀血停积阻滞脉道,乃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痰瘀交阻于心胸,窒塞阳气,络脉阻滞,酿成是证。究其病因与新疆地区所特有的地域、环境、民族风俗习惯相关。新疆地区居民多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img之品,日久损伤脾胃,使运化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气虚脾运呆滞,痰浊内生,血瘀脉络不畅,气血失和,痰浊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