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银翘散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

2.麻杏石甘汤+银翘散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

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特别是流行性感冒时常暴发流行,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流行,奥司他韦(达菲)是WHO推荐用药。中医药治疗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明清温病学派的许多方药具有显著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中医药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2009年王辰带领团队开展了中药(麻杏石甘汤+银翘散)与西药奥司他韦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中药汤剂可有效地缓解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发热症状。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内科学年鉴》)发表,这是中药汤剂临床研究结果首次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研究类型: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试验注册号:NCT00935194。

纳入标准:甲型H1N1流感发生72 h内的住院患者(体温≥37.5°C;有1种以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鼻涕;实时PCR检测H1N1病毒阳性);患者年龄为15~70岁。排除标准:过去12个月内使用过流感疫苗;合并严重慢性疾病或HIV感染;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使用中药或抗病毒药物;胸片发现肺部新的浸润及其他不适合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

干预措施:奥司他韦组:75 mg,2次/日;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组:标准汤剂(炙麻黄6 g,知母10 g,青蒿15 g,石膏30 g,金银花15 g,黄芩15 g,炒杏仁15 g,连翘15 g,薄荷6 g,浙贝母10 g,牛蒡子15 g,甘草10g,1剂药煎出800m L药液),200m L,4次/日;奥司他韦+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组:用法用量同以上两组;空白对照组:没有给予上述药物。观察周期为5天。根据病情和医生判定,患者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体温>39°C)或抗生素,但均需要详细记录。

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是退热时间(从随机入组到体温≤37°C且持续24h以上)。次要指标:退热患者的比例;研究期间症状积分改善;干预药物的不良作用;流感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耳炎、支气管炎、鼻窦炎和肺炎;病毒检测(采集受试者咽拭子样本,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地方分支机构进行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体温由护士采用水银温度计检测,24 h测量6次,护士不知道患者的分组。患者症状积分包括咳嗽、咽痛、流鼻涕、头疼和疲乏。

研究结果:4个省市11个中心纳入410例合格患者,平均年龄19岁(15~69岁)。奥司他韦组102例,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组103例,奥司他韦+麻杏石甘汤+银翘散组102例,空白对照组103例。4组发热缓解中位时间及95%CI分别为:20 h(17~24)、16 h(14~17)、15 h(12~18)和26 h(24~3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个治疗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治疗组两两比较,只有中西药合用组与单用西药奥司他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患者症状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个患者服用中药出现恶心呕吐,西药组未发生不良反应。148个患者有完整的入组时及治疗1~5天的病毒检测数据,咽拭子标本病毒滴度较入住时快速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48个患者症状积分较其余262个患者轻,且发病时间到随机入组时间也较长,因此病毒转阴结果不能代表整个研究人群。3个干预组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P<0.001)。

结论:单用或者合用奥司他韦和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均能减少H1N1流感患者退热时间。麻杏石甘汤+银翘散可作为H1N1流感的替代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