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培本”临床与研究实践,带动了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
我国于1963年建立了首个中医肿瘤专业科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并在余桂清的带领下于20世纪70~80年代牵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扶正培本”法治疗肿瘤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全国‘扶正培本’治疗癌症研究协作组”先后组织了3届全国中医肿瘤“扶正培本”研讨会,国家攻关计划“六五”、“七五”、“八五”攻关中医肿瘤课题,是肿瘤“扶正培本”治疗理论研究的开始,同时全国范围内多个单位也开始积极进行“扶正培本”的基础机制研究,多项成果极大丰富了“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科学内涵,其中以“健脾益肾方药治疗晚期胃癌临床与实验研究”“猪苓多糖治疗肺癌研究”为代表的研究分别获原卫生部及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成果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孙燕也是早期“扶正培本”治则的实践者,他将中医学中“扶正培本”的治疗法则与现代临床免疫学相结合,并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扶正中药促免疫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他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证实了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芦笋、淫羊藿等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祛除T抑制(Ts)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辅助放射、化疗应用,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结果。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张代钊(原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在早期实践中发现了中医药可以防治癌症放化疗毒副反应,是该类研究的历史先驱。北京市中医院的郁仁存贡献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肿瘤学》专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刘嘉湘从临床实践数据阐明中医治疗肺癌最佳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朴炳奎创立了治疗肺癌的有效方药肺瘤平膏,疗效确切,两位学者的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肺癌的治疗水平,福建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潘明继在深入探索“扶正培本”治则同时,出版了我国首部该类著作《癌的扶正培本治疗》,创立了“志苓胶囊”,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晚期癌患者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林洪生,在继承“扶正培本”学术思想之上,将循证医学概念引入了该类研究,在肺癌方面通过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提供了“扶正培本”治则的循证医学证据,在确立该治则的同时,不断对其探索并发扬光大,提出了肿瘤治疗的“固本清源”思想,以调节人体因肿瘤导致的失衡为切入点,“固本”以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和对现代医学治疗的耐受性,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早期干预,“清源”以防止肿瘤复发转移。该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符合,在指导临床实践的同时,提高了临床疗效,介于该理论实践形成了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药治疗体系,通过以上工作最终形成了行业内首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治疗指南,通过学会发布并推广,对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很大意义。
我国老一辈中医肿瘤实践者经过努力,极大丰富了“扶正培本”内容,深入揭示了该理论的内涵,同时循证医学的研究为之提供了可靠证据。在推动中医肿瘤学科本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该理论不断被国内外所认可,最终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