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

二、主要内容与标志性成果

中医通里攻下法是攻逐病邪的主要治则之一,在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下法理论肇始于《内经》,其中所表述的“留者攻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较明确地表达了中医下法的治疗目的和意义。下法的临床应用始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如将大黄牡丹汤用于少腹痞硬疼痛,以清热消肿,散结破瘀,以治疗肠痈;将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以泻热通便、逐瘀活血,以治疗肠结;应用大柴胡汤和解攻下,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心下痞满,以治疗胁痛、胰瘅。宋金元时期的钱乙、刘完素、张从正都主张攻邪以治病。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阳明温病与温病下法。治疗范围逐步扩大。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中医对外科学科的界定及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在近三千年中医发展史上对腹部外科尤其是急腹症的认识和治疗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继承、发展通里攻下理论是历史留给当代医务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课题。

中国古代医家对急腹症早有认识,《伤寒论》指出外邪入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导致阳明腑实证,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如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用大承气汤治疗肠结(肠梗阻)等。1959年以来,以吴咸中为首的一批外科学家将外科急腹症归属于六腑病证范畴,并逐步形成了以通里攻下法为主线的治疗体系,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的疗效,并得到国内外医学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