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
晁恩祥认为,内伤杂病多“因虚致瘀、久病痰郁”,倡导“调补兼施”,制方温润,药多平和,善用轻扬之品,以疗沉疴痼疾,为疑难病和老年病诊治开拓了新途径。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生存寿命延长而环境污染加剧、社会心理压力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疑难杂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晁恩祥在20世纪70年代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的基础上,结合长期诊治老年病和疑难病的经验,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思想,曾研制“固本止咳夏治片”,应用“冬病夏治”方法治疗哮喘稳定期和久咳患者。他认为该类疾病多“因虚而邪侵,伤及诸脏腑;因痰而风起,风痰日久生郁”,风、痰、虚、瘀、毒为本病主要病理属性,病变涉及肺、脾、肾诸脏,而痰浊郁阻,气机不畅则是疾病核心。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及环境毒邪侵袭是疾病发生的外因,气血不合、络脉痹阻、枢机不利则是发病关键,拟定“益气养阴、调和气血、宣肺通络、化痰祛浊、调补肺肾、疏风宣透”等治法,寓调与补之中,倡导“调补兼施”,为疑难病和老年病诊治开拓了新途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目前尚无根治药物。晁恩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根据《内经》“治未病”思想和“冬病夏治”的理论,晁恩祥十分重视人体正气在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结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肺肾两虚痰浊阻肺,针对这一病机特点而提出了补肺益肾健脾化痰的治疗方法,不仅研制了固本止咳夏治片,还采用《张氏医通》冬病夏治白芥子涂法,用于慢阻肺稳定期肺肾两虚痰浊阻肺证的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肺间质性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病与中医“肺痿”相关。中医学将“肺痿”分为虚热与虚寒两种,这一观点为后世医家所尊崇。晁恩祥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该类疾病无论虚寒、虚热或寒热错杂,其病久必虚,间夹瘀血,常以养阴益气,降气平喘,辅以活血益肾治之。肺间质纤维化是临床常见间质性肺疾病之一,临床常常表现“动喘”“干咳或咳唾涎沫”“易疲乏无力”等典型症状。晁恩祥联系肺间质纤维化典型症状及“肺痿”病经典论述,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将肺间质纤维化归入“肺痿”病范畴进行辨证论治。临床表现以喘息气短为主,可有咳嗽,或干咳,或咯黏稠或泡沫痰,可有杵状指、低氧血症等。肺间质纤维化常因正气不足,外邪犯肺,肺气受损,耗气伤阴,日久及肾,至肾不纳气,动则气喘。或因风邪犯肺,或因痰浊、瘀血阻络,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肺、肾,标实则多为风、痰、瘀,为危重之症。这样既重新从现代疾病角度丰富了中医肺痿病证新的内涵,同时也深化了对肺痿病本身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