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传承创新研究
[摘要] 道地药材以“货真质优效佳”为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地药材传承与创新研究关系到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道地药材研究者在道地药材理论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本章对道地药材历史沿革、基本理论,包括环境生态论、品种延续与产地变迁论、品质生态学、逆境效应及本草基因组学理论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重点对道地药材创新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
道地药材的古代论述和演变历经3次大发展,形成了道地药材研究的里程碑。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奠定了本草的理论基础;唐代《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奠定了道地药材理论;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确立并发展了道地药材。从秦汉至明清的本草学著作,阐明道地药材以产地为本,产地决定了药材的性状,进而决定药材的药效,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概括了生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凸显“阴阳”“五行”“天药相应”“天人合一”等古朴哲学思想。
近代胡世林和谢宗万为代表的环境生态论秉承了古人“天药人合一”思想。胡世林编著中国第一部道地药材专著《中国道地药材》及《中国道地药材图说》,谢宗万等提出了品种延续与产地变迁论,陈士林等提出了道地药材品质生态学与本草基因组学,出版了《中国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本草基因组学》,黄璐琦提出逆境效应理论,出版了《道地药材理论与文献研究》等书籍。“973”课题“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实质”“中药道地性及其形成的环境机制”等国家课题促进道地药材研究的深入开展;创建了基于遗传-化学-生态特征的道地药材研究新体系;形成了道地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及组学技术等系列集成关键技术。建立的创新理论、新体系及关键技术在肉苁蓉、西洋参、人参、麦冬等重要道地药材研究实践中成功应用。中药材三维定量鉴定及生产适宜性的系统研究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荣获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草药物种DNA条形码鉴定体系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Nat.Commun.、JACAS、PNAS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一流杂志;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道地药材创新研究的大会报告,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业界肯定与认可。实现了道地药材理论传承与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