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脾瘅理论指导下,提出糖尿病郁、热、虚、损四大阶段和络病贯穿始末的病变过程,形成“肥、糖、络”整...
(1)郁: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降低糖尿病转化率,逆转糖尿病发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的中间状态,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对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具有极大优势。仝小林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开展的国内首个中药干预糖耐量异常(IGT)大型临床循证试验,研究纳入IGT患者42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联合服用天芪降糖胶囊或安慰剂12个月,结果表明治疗组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32.1%。该成果作为第一个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纯中药制剂被纳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并荣获2014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设奖以来首个获奖的中医药研究。提示了早期预警与防治势必引导改进现有的医疗模式,并推进糖尿病治疗的重心前移。
(2)热:创建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脾瘅理论,实现中药独立降糖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临床开始注重血糖的早期检测。临床医师逐渐认识到,典型三消症状一般发展到糖尿病中后期才可能出现;而患者亦不再满足于单纯症状改善,对中药降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基于此,仝小林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渐从过去以虚立论,以补为法转变为以实立论,以清为主。中满内热是肥胖型糖尿病“脾瘅”阶段的核心病机,基于该理论体系开展的开郁清热降浊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证实开郁清热降浊方疗效与二甲双胍相当;在糖敏灵丸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纳入超重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表明糖敏灵丸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是中药复方独立降糖的第一个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的糖敏灵丸Ⅲ期临床试验中纳入受试者480例,采纳前期研究推荐的口服剂量每次6 g,与安慰剂组对比可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上述研究均确证了中医药具有显著的降糖疗效,解决了中医药降糖的难题,提高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整体疗效,推动了中医糖尿病学科的发展。
此外,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研究中医药疗效,挖掘其特色优势,以求从更高水平探索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仝小林通过纳入224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仅证实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明确的降低血糖的疗效,并创新性地结合元基因组学方法对糖尿病肠道湿热证患者粪便进行了分析,发现中药复方可调节2型糖尿病人群的肠道菌群结构,肠道Faecalibacterium和Bifidobacteriun等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用药后显著升高,与血糖变化呈负相关,且菌群增加数量与用药剂量呈相关性,该研究为国际上首个关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中药复方疗效关系的报道,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生态学旗舰刊物ISME J(IF=9.267),是第一个发表在该期刊的中药汤剂临床试验。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模式,对降糖效方葛根芩连汤有效成分进行分析,明确其降糖效应,并通过运用代谢组学对终端代谢产物进行“整体”分析,揭示糖尿病机体系统的病理状态。上述研究利用“系统-系统”的研究模式,揭示中医“态”的本质和调“态”机制,提高中医治疗的靶向性,为诠释中药复方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链,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医药降糖、控糖的科学内涵。
(3)虚:针对糖尿病中晚期,证实中药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联合用药疗效 仝小林针对糖尿病中晚期开展的大型循证临床试验,纳入800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证实与格列本脲治疗相比,使用消渴丸治疗48周不仅能得到格列本脲相同的血糖控制效果,更能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危险,该成果也已正式写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是该“指南”中用于治疗糖尿病期的第一个中西合剂。此外,津力达联合二甲双胍的循证临床研究证实,在单独应用二甲双胍疗效不佳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津力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为2型糖尿病药物联用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4)损:以活血通络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重大突破 段俊国围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关键问题,提出并科学阐释了“本虚标实、阳虚致变”的中医理论;通过系列研究获得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证候-疾病-终点事件”多维优势的循证证据,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开展的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芪明颗粒治疗取得与导升明对照组相当的疗效,且改善中医证候优于对照组。李平依托国家“973”计划项目运用临床循证医学、定量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对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系统规范的研究,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糖肾方较安慰剂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进展。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血糖增高引起络脉损伤,仝小林抓住“糖尿病-络脉瘀阻”这一根结,充分运用中医“活血通络”理论并贯穿全程,可取得良好疗效,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采用活血通络药物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结果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和眼底改变,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程的进展。临床的实践经验在实验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提早采用活血通络药物进行干预可明显减轻或延缓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明确了糖尿病“全程通络、早期通络”的重要临床意义。赵进喜基于“防治结合”“寓防于治”的思路,提出中医分期分型辨证治疗方案,从疾病疗效、证候疗效、生存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结果显示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对证候和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于世家针对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开展木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提示,该治疗方案可对神经传导速度及疼痛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前期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基础上,首次基于结构化糖尿病电子病历信息采集系统,开展真实世界环境的大规模临床数据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规律研究。依托科技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以糖尿病联盟为基础联合攻关,优化结构化病历数据采集系统,并采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建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临床数据共享平台;以中医药防治具有一定优势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为突破口,以眼、肾损害及周围神经病为靶点,评价中医药干预的远期疗效。通过临床研究的实施,建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临床标本库;结合数据挖掘技术,筛选有效方药,形成协定处方,形成临床、科研一体化的处方优化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