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中药毒性的概念

(二)《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中药毒性的概念

《神农本草经》首先在中药本草方面从真正意义上提出了有毒、无毒概念。并将其作为三品分类标准,将全书记载的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无毒,斟酌其宜”;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毒,不可久服”。陶弘景在整理注释经传抄错简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又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主要取材于《名医别录》,撰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对有毒中药提出了量化原则,并应因病施药,尤其是强调了中药毒性有轻重之分,应用自然有别。此外本书还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并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且在具体的药味下注明了有毒、无毒、大毒、小毒。

魏晋时期服石成为风尚,名医皇甫谧就因服寒食散而造成损害,如《晋书·皇甫谧》有云:“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可见社会风尚会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产生有很大影响,实践结果又加深了对药物毒性的认识。该时期药物的数量有所增加,中药毒性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展,炮制方面有了专著,并且对于以前的中药毒性理论的错误之处进行了部分反思和修改,发展了中药毒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