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 语
诸位国医大师继承古代医家脾胃学派的学术思想,又有诸多创新、丰富与发展。还有李玉奇发展了舌诊,增加了板状舌体、香蕉状舌体、胖鱼舌体等新内容,其借助放大镜观舌之微细变化为人称道。李玉奇先生还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研制成治疗萎缩性胃炎验方——十三方;徐景藩提出“胃能磨谷论”;何任“以通为用”治胃痛;徐经世提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的病机理论;王琦首倡“脾胃外感”论,认为脾胃外感涉及的疾病涵盖了现代病因学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有毒或致敏异物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刘祖贻提出和胃五法治疗胃脘痛;杨春波率先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为“胃痞”,并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肾论治的学术观点;李佃贵在病因病机方面,提出消化系统疾病的“浊邪”“浊毒”致病观点,并独创“解毒化浊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内容,使脾胃学说内涵更为丰富。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在整个脏腑系统中有着相对较为突出的位置,加之应用调理脾胃的普遍性和灵活性,使得脾胃学说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渗透,研究范围不单局限于脾胃病。正如杨春波所发现,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已涉及8个科、9个系统的167种中西病症。例如邓铁涛认为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多发性肌炎等)的总体病机皆围绕“五脏相关学说”开展,而脾胃虚损则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调理脾胃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刘祖贻从脾胃论治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及运脾和胃、益肾通络法治疗老年痴呆病及运用健脾实卫方法治疗体虚易感等。
了解当代国医大师对“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诸位国医大师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当代脾胃学说学术发展的实际特点,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完善与突破,用现代科学成就去研究发展脾胃学说,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小斌,邱仕君,郑洪,等.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
[2]周永明.张镜人学术特点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4):28-29.
[3]白光.周学文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浅探[J].中医药学刊,2005,23(3):407,411.
[4]洪广槐,郭振球,路志正,等.胃阴虚与脾阴虚的区别与联系[J].中医杂志,1990(7):4-10.
[5]徐景藩,徐丹华,陆为民.徐景藩脾胃(消化系)病诊治歌括·脾病证治随咏[J].中医大家,2013,45(3):1-3.
[6]张国梁,李艳,赵进东,等.徐经世理脾阴法浅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3):48-50.
[7]李颖,李桃桃,颜新.颜德馨脾胃学说思想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8):598-601.
[8]高荣林,朱建贵,李平,等.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57-158.
[9]罗迪,刘凤斌.邓铁涛辨治脾胃病特色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93-2294.
[10]徐江雁,李郑生,刘文礼,等.李振华调理脾胃用药规律探讨[J].河南中医,2006,26(1):27-29.
[11]周慎,刘芳.刘祖贻和胃五法治疗胃脘痛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4-5.
[12]姜枫,张荣欣,孙玉信,等.张磊涤浊法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86-88.
[13]王晓戎,马继松.国医大师李玉奇治疗脾胃病临证用药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81-1282.
[14]王振,王润春,刘桂荣.张志远治疗慢性胃病经验[J].河南中医,2016,36(6):970-972.
[15]张艳宾,曹柏龙,孙光荣.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六步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4):62-64.
[16]李冀,闫忠红.段富津辨治胃脘痛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7,25(7):3-5.
[17]杨桐,田原,翟毓红,等.全国名老中医张震研究员治疗鼓胀病临床经验之一[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2):1-3.
(执笔人:蔡嫣然、胡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