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作用及其机制

1.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作用及其机制

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是青蒿素的作用对象。疟原虫的生活史分有性生殖(在蚊体内)和无性生殖(在人体内)两个阶段。当受染疟原虫子孢子随雌蚊叮咬进入人体、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发育分裂增殖产生裂殖子,破裂肝细胞后进入血液,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又称为红细胞外期。入血的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通过滋养体和裂殖体两阶段的发育裂殖(称为红细胞内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放出裂殖子入血流后再侵入正常红细胞而继续发育裂殖,多次裂殖循环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殖而发育为雌雄配子体,配子体被雌按蚊叮咬时吸入蚊体内,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大量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物主要作用在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

疟原虫滋养体膜系结构受损是青蒿素抗疟作用的生物形态学基础。电镜显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主要作用在红细胞内期滋养体疟原虫的膜系结构,首先出现食物泡膜、表膜和线粒体的破坏,然后波及核膜、内质网,并有自噬泡形成、扩大、外吐。膜系结构的损伤,阻断疟原虫与宿主细胞的物质和信号交换,致虫体瓦解。

双氧桥所致氧化损伤是青蒿素抗疟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尽管青蒿素类药物已长期大量应用于抗疟临床,可能由于其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起作用,机制繁杂,也可能由于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所异所限,目前仍众说纷纭,但较多地注意其所含特殊化学结构双氧桥所致的氧化损伤。有人认为,疟原虫以宿主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为营养,产生大量亚铁血红素,亚铁原子可使青蒿素的双氧桥断裂,生成氧-自由基和碳-自由基以及亲电性的环氧化物等,这些活性中间体可能通过过氧化膜脂质、干扰线粒体功能、与某些酶、蛋白质起反应等途径杀灭疟原虫,但具体细节尚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