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冠心病脾胃虚弱病因病机

1.强调冠心病脾胃虚弱病因病机

邓铁涛、路志正等诸多国医大师均在充分认识到心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重视从脾胃虚弱来认识冠心病的病机,并阐发相关理论。

邓铁涛认为“五脏相通,心脾相关”,冠心病的论治,决不能仅局限于心,而应立足于整体,着眼于五脏相关。《内经》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即为此义。他结合临床实际和岭南地域特色,提出五脏相关之中“心脾相关”在冠心病的病机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此作为辨治本病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同时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胃虚弱导致冠心病的病机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气血运行失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失调可对气血运行造成直接影响。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而宗气与中焦脾胃的关系密切。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心脉滞涩不通,则胸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心血的充盈是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的基础,但心血又靠脾胃的供给。正常情况下,胃纳脾运,心血充盈,在宗气的推动下运行全身,若脾胃功能失职,化源不足,血不养心,必致心脉不利,从而出现惊悸、怔忡乃至于胸痹、心痛等病症。其二、脏腑功能失常。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结合冠心病的临床特点,脾胃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涉及肝、肾两脏。“木赖土而荣”,脾胃气机不利,可致肝之疏泄失职,加重影响气血紊乱,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的后期。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更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冠心病造成影响。路志正也提出脾虚在胸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一、脾胃生化不足,气血亏虚致心脉灌注不足。其二、脾胃运化失常,膏浊痰湿致心脉壅塞。其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郁滞致心脉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