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理论内涵研究
对于“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研究,首先是明确“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内涵,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重视整体观念及人体正邪的消长。《内经》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因其衰而彰之”,《医宗必读》记载“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张介宾进一步明确论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因此,“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理论认为,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具体到每一种疾病,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接受不同的现代医学治疗后,正气内虚这一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50余年的“扶正培本”研究,各位医家均对“正气内虚”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如余桂清认为,脾肾亏虚是恶性肿瘤化疗后的核心病机体现;张代钊注重凉血活血、养阴生津以减少放疗不良反应;朴炳奎等认为气阴两虚是肺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潘敏求认为在肝癌的发病中,脾气亏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必然后果;而潘明继认为晚期癌症患者病机根本是正气不足;郁仁存则提出了“气虚血瘀证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学术观点等。这些医家对于“正虚”在不同肿瘤、不同阶段、不同治疗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兼夹证方面也进行了深入论述,丰富了肿瘤“虚证”的学术内涵。
在治疗方法上,“扶正培本”法最能体现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是肿瘤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法则。扶正培本法,不同于一般的支持疗法,它包括“扶助”和“调理”两方面,既强调扶植本元,培补正气,又强调协调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最终的目的是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古者所谓“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也正是这一含义。现代医家在古代“扶正培本”治疗具体方法上,结合其对于肿瘤“虚证”的具体认识,分别演化出了各具特色的“扶正培本”治疗方法。如余桂清倡导健脾益肾法防治化疗毒副反应,朴炳奎、刘嘉湘主张益气养阴治疗肺癌,张代钊倡导滋阴生津、凉血活血防治放疗毒副反应,谢海洲提出温补气血、补骨生髓防治放疗、化疗骨髓抑制,邱佳信提出健脾法为主预防胃癌的治疗原则,郁仁存则提倡益气活血治疗肿瘤的学术观点等。林洪生在总结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将“扶正培本”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分阶段“扶正培本”治疗的总原则,即“在手术后,患者多表现为气血双亏,此时应该选用补益气血的扶正方法来调补手术损伤,促进康复,有利于患者接受其他治疗;化疗期间患者多表现为气血不足、脾胃亏虚、肝肾不足,治疗宜选择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培本治疗,来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而从化疗中获益;放疗期间患者多表现为气阴双虚、热毒瘀结,扶正宜以养阴生津、活血解毒为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放疗引起的各种不适合反应;晚期患者多表现为正虚为主等,此时应该在益气养血的扶正基础上,适当应用活血、解毒、化痰、散结中药来控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扶正培本”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全过程,几代医家在其内涵与外延研究方面均给予了一定的解释和发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恶性肿瘤“扶正培本”治疗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扶正培本”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