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推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

(三)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推动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大品种培育

中药上市品种多,但市场份额小,主要原因是产品科技含量低,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不明,质控水平低,市场定位不准。将组分中药研制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较好地解决了相关问题。找准品种的临床优势定位,围绕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两个相对清楚”,以组分化学为基础,开展系统的药学研究,优化工艺,提高质控水平。针对影响中药品种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从临床定位、质量控制、制剂工艺优化、药效与机制研究、临床优势再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中药二次开发程序和规范,建立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系列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提升中成药科学内涵,提高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方向被纳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了多个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相关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不但丰富了中药科学内涵,也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目前过亿元品种已达500余个,过10亿元品种50余个,是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范例。

传统中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分析和质量控制,缺乏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组分中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有助于推动中药质量标准的提升。随着组分中药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安全、有效、均一”的质量评控体系也不断完善,特别是对补足中药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指标成分选不准、含量范围定不准、药效关联性不强”的短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