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奠定道地药材理论
2025年08月10日
(二)唐代《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奠定道地药材理论
唐代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本草药物知识进一步发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始用“道”描述产地,在“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地产药材,为当时药材分布最全面的记载,也是道地药材这一名称产生的主要依据。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委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于此……凡草石药,皆须土地坚实,气味浓烈,不尔,治病不愈。”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唐代《新修本草》序云:“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认为药物的产地、采收非常重要。所收录的850种药物全部抄录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中药物产地的记载,并进行了补充修订。唐贞观元年,政府根据自然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内、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陇右、剑南、岭南十道。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用药力具,用之有据。”金代李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除本草著作外,《通典》《元和郡县图志》等很多政典、志书对药材产地分布也多有记载,道地药材理论在唐宋元时期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