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蒿甲醚

2.蒿甲醚

1976年初,在确定青蒿素结构后,同年2月,“523”办公室向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下达了青蒿素结构改造的任务,由该所合成化学、植物化学、药理等研究室分工合作。在已有的青蒿素化学反应研究的基础上,1976年下半年,李英等用双氢青蒿素合成了它的醚类、羧酸酯类和碳酸酯类衍生物,将它们溶于植物油中进行肌肉注射,在鼠疟(伯氏疟原虫)抗氯喹株实验中,发现蒿甲醚、蒿乙醚均能较好地抑制疟原虫的作用;由于蒿甲醚活性强、在油中溶解度大、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确定以此作为研发对象。1978年7~9月在海南临床初试成功,由云南昆明制药厂试生产。从1978~1980年,在琼、滇、桂、鄂、豫等地以油针剂扩大临床试验,治疗疟疾患者1088例,其中,恶性疟829例,3~4天疗程总剂量600~640 mg,近期治愈率100%,月复燃率7.8%。1981年1月通过技术鉴定。后按卫生部《新药审评办法》要求,完善了临床前安全性研究,临床治疗恶性疟315例,5天疗程总剂量480 mg,全部临床治愈,月(28天)复燃率7.4%。1987年9月,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制药厂获蒿甲醚原料及其注射剂新药证书。继而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获胶囊剂及其预防血吸虫病新适应证,又于1997年再获片剂的新药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