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培本”理论传承与创新——“固本清源”理论的提出
随着中医药治疗肿瘤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理论、新学说、新方法、新药物层出不穷。广大医家立足于“扶正培本”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科学内涵,同时开展对其理论外延的探索研究。林洪生在针对这些“扶正培本”理论“内涵”与“外延”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术经验,将“扶正培本”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固本清源”创新理论,并用于此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具体演变及应用过程如下。
(1)丰富“扶正培本”科学内涵,凸显了“固本”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在“扶正培本”科学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不同医家从“扶正培本”在不同肿瘤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扶正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研究,丰富了“扶正培本”科学内涵,提出“固本”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如林洪生研究了中医药在肺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扶正培本”治疗的不同“固本”措施,赋予“扶正培本”治疗大法新的科学内涵。即:“在手术后,补益气血以固本,促进康复,有利于患者接受其他治疗;化疗期间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来固本,以减轻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而从化疗中获益;放疗期间养阴生津来固本;而晚期患者则多健脾补肺、益气养阴以固护患者根本。”储大同则通过异种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筛选出扶正中药黄芪的促免疫的有效成分F3,在体内动物模型试验中证实F3可以全部逆转因环磷酰胺而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提示黄芪成分在免疫治疗中可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生物反应调节剂。而由扶正中药的代表人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Rg3几个实验研究证实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2)“扶正培本”理论外延的研究提示控制肿瘤增殖的“清源”治法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 在对“扶正培本”科学内涵进行总结研究并提出“固本”的同时,中医肿瘤研究并没有忽视中医药在控制肿瘤方面的优势作用,在进行“扶正培本”研究的同时,时刻兼顾中药“祛邪”即“清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如周仲瑛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可为外客,亦可内生。癌毒阻滞,可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多种病理。钱伯文强调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扶正”与“祛邪”二者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不能形而上学地加以割裂,如果片面地强调“祛邪”,往往会使攻伐太过而损伤正气,影响患者的抗病功能。反过来,如果单纯地强调“扶正”,那么就会“姑息养奸”,不仅不会使病邪消除,相反会使病邪更加炽盛,以致助邪伤正。余桂清在健脾治疗的同时不忘针对癌邪的治疗,如肺癌加用鱼腥草、重楼、半枝莲,胃癌加用白英、徐长卿、白屈菜,肠癌便血者加用败酱草、地榆,腹胀者加用芍药、枳壳、川厚朴,在遵循辨病及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常选用蛇莓、山慈姑、半枝莲、山豆根等抗癌中药。此外,凌昌全认为机体平衡失调导致“癌毒”的产生,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王笑民则认为癌毒是一种具有特异性致癌作用的毒邪致病因素,与其他毒邪相比,具有明显的物质性特征。因此,在总结前人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诸家对于肿瘤“邪气”的理解的基础上,林洪生提出了在“固本”基础上针对肺癌的中医“清源”治疗方案,即:“在手术后,患者体内余毒未清,中医药用化痰、活血、解毒清源,以降低术后的复发转移率;放、化疗后维持阶段及晚期,患者除正虚外,还大多夹有痰湿、瘀阻、热毒之邪,所以需加用活血、解毒、化痰、散结等清源之法来控制肿瘤的进一步恶化。”
自此,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两个主要方面逐渐清晰,具体为:一是从源头上对肿瘤的控制作用,即清源,二是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即“固本”,“固本清源”应该是现时代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3)“固本清源”理论的创立成为恶性肿瘤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导向
1)“固本清源”理论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在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广大医家已经不自觉地应用了“固本清源”学术思想。林洪生首先提出了肿瘤“固本清源”的治疗原则,制定了以“固本清源”为指导的NSCLC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并依托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对该方案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对2606例患者的系列研究提示,以“固本清源”为指导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明显地提高了NSCLC的临床疗效,将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由单纯西医治疗的13.13月延长到16.60月,延长时间为3.47月,降低了NSCLC术后的复发转移率,两年复发转移率从24%降低到了18%,降低了6个百分点。其他如凌昌全采用具有“固本”作用的“四生汤”(生地黄、生白术、生黄芪、生薏苡仁)联合具有“清源”作用的复方斑蝥胶囊和华蟾素胶囊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结果提示中医中药配合各种西医常规方法具有明显改善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作用。
2)“固本清源”理论在基础研究中的体现:“固本清源”理论不仅在临床研究中得到体现,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中,也时刻遵循着“固本清源”的学术思想。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于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涉及直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通过调控Wnt通路、NF-κB等信号转导通路来抑制和调控肿瘤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医药从源头上对肿瘤的控制作用,即中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达到“清源”的治疗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中医药对荷瘤机体内环境的研究发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对肿瘤的直接杀伤作用,而是通过调节荷瘤机体内环境来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如免疫微环境、炎性微环境、血管生成等。尤其是在中药通过PTEN/PI3K/Akt/m TOR,JAK/STATs-NO/ROS等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调节性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骨髓来源免疫抑制细胞、炎性因子等免疫负向细胞的功能,提高NK细胞等免疫正向作用细胞的免疫杀伤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数据支撑,说明了中药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作用,即中药是通过针对“微环境”的治疗达到了“固本”的治疗目的。
总之,传承是根本,目的是学习长期以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法、方、药,传承先贤的优秀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变化及现代医学对疾病认识水平的变化进行中医药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即学会“古为今用,古今结合”。目前各位医家在传承“扶正培本”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针对其内涵及外延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固本清源”,这一新学说的提出,一方面可以丰富中医治疗肿瘤理论和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医药防治肿瘤优势与特色的进一步发挥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