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热毒辨证要点

2.创立热毒辨证要点

(1)辨识“痰热” 李士懋在辨证时讲究“以脉统证”,强调以下两点。① 以脉定证型:如脉弦滑数,弦主郁,滑为痰,数为热,舌黯红乃瘀也,症见胸闷痛、彻背,此为痰热互结,气滞血瘀,痰瘀痹阻胸阳。② 以三关定脏腑:例如虽病位在心,但关脉滑数而有力者,需清化阳明之痰热。梅国强指出,痰热常在痰湿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二证之区别主要在于舌质、舌苔。痰热者舌苔薄黄、黄厚、黄厚垢浊、灰厚而润,舌质鲜红或绛。其中舌质鲜红或绛者一定不能忽视。叶天士曰:“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其他如心烦意乱或心烦易怒等可作为参考。

(2)辨识“瘀热” 周仲瑛认为,热郁在气分不在血分者,不应称“瘀”,“瘀热”应指同时存在血瘀及血热的病机,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展。再者,瘀与热不仅同时存在,还须具备因果关系方得称之“瘀热”。分为由热致瘀和由瘀致热。如宿有胸痹心痛者,有瘀在先,瘀在心脉;若继感风热,新病风温咳嗽,热在肺气,其瘀与热并未纠集一途,故即使并见瘀与热者,尚不能概称之为“瘀热”。并提出外感与内伤“瘀热”病理特点的不同,外感“瘀热”多攻窜散漫、多症杂陈、易于深入损伤脏腑、腐败破坏导致实质性损害等,内伤“瘀热”往往标实本虚互见,病多迁延难已,涉及多脏,脏腑体用皆损,甚至不可逆。对于具体“瘀热”证临床表现,雷忠义发现部分冠心病患者表现有胸闷痛、有灼烧感、心烦、易怒、头晕、少寐、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腻等症,多为久病不愈者,是痰瘀互结而化热的结果。

(3)辨识“阴虚”致热 张学文指出,肾阴虚生热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痛、腰膝酸软、头痛,或见发热、尿黄赤、口臭、口苦、口干、便秘、平素经常咽痛、老舌、舌青或青紫、苔黄厚腻或薄黄、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脉涩或结代。段富津认为阴虚生内热,故心阴虚者多有灼热感;心阴不足,每致心血亏少,故心悸怔忡,甚则心中悬痛。同时,伴有手足心热、口干舌红等阴虚之象。阴虚则阳不内守,虚阳上扰则耳鸣头眩;虚阳外浮则盗汗;虚阳(火)内扰则心烦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