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巴赤列
国医大师强巴赤列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80~90年代达到巅峰。在现代藏医学发展史中,强巴赤列的贡献不仅限于学术上的追寻与探索,在藏医学焕发生机的年代中,他也成为藏医学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术上,在藏医医史文献研究方面,强巴赤列通过详细论证,明确阐述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是由西藏本土学者总结完成,否定了这部经典出自于佛说的错误认识。他保护和介绍了藏医学特有医学教学工具——曼唐(医学卷轴挂图),并对全套80幅曼唐中的5000余幅小图进行了详细注释,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学习曼唐最可靠、完整、权威的参考资料。
在临床实践方面,除传统的脉诊和尿诊外,强巴赤列还强调望诊的重要性,将其视为“通晓视野之学”,不但要观察舌苔、尿色,还应观察患者上下唇、鼻部和面色。如下唇下翻为胃病之症状,双唇深裂为胃内热度过高之症状,双唇裂而湿润为胃部白培根之症状,鼻尖软扒而下唇收翻为胃部隆病之症状,下唇紧绷泛白为脾脏疾病之症状,双唇干燥并长有小痘疹为肝内出血和赤巴之症状,双唇软落嘴里吐出蓝水为寒性肝病。
在推动藏医学事业发展方面,作为西藏自治区医院院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全面促进了藏医院发展,带动了西藏自治区区内藏医医疗事业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他组织编写了藏医历史上第一套按医学分科方法编撰的藏医教材;20世纪80年代,他推动建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1989年升格为西藏藏医学院,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家独立的少数民族医学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20年间,他多次组织免费藏医培训班,为来自五省藏区的藏医们讲授《四部医典》中的三部,积极培养基层藏医专业人员,他的徒弟遍布全国,成为各地藏医医疗机构的中坚力量,其中佼佼者更成为今日藏医学界的栋梁。强巴赤列当年为藏医的传承所做的努力,如今都已经成为现实:藏医有了自己的学院,有了藏医药研究院,有了博学多才的研究人员,藏医药事业更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