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后非风学说占主导位置

4.宋元以后非风学说占主导位置

宋元以后,“非外风说”占主导地位,且不断深化。张介宾倡“中风非风之论”,认为本病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是以虚损为病因之本。王安道立真中、类中之目,受到《医学正传》虞抟之疑。他说:“古人论中风者,言其证也,三先生(河间、东垣、丹溪)论中风者,言其因也……岂可以一中风之证,歧为二途哉。”认为中风本可以有不同病因或标本缓急,分为真中、类中是不当的。《医宗必读》李中梓结合临床分之为中风闭证、脱证。“凡中风……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内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为临床辨证提供了具体分型。

张介宾专列《非风》篇,对中风病机做了较深刻的分析,治以培补为法;薛立斋以内因立论而立真水竭、真火虚之论,遂以六味、八味地黄丸为治疗要方;王肯堂亦十分重视饮食习惯和营养成分与中风的发病关系,指出了“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损伤心牌”更是可贵;叶天士结合诸家之说,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导致“内风旋动”,立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之治则,直至今天,仍为治疗中风的一大流派;沈金鳌则明确提出“肥人多中风”,对于预防中风有重要意义。

清代王清任倡“气虚”为本。他说中风病“又非风、火、湿、痰所中”。提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立补阳还五汤治疗,益气活血化瘀对后世影响更大,成为活血化瘀流派之滥觞。他作为一个临床医家还论述到小儿半身不遂,“多半由伤寒、瘟疫、疱疹、吐泻等症,病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甚至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古人以风治,是于此阅历无多。”小儿因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损伤神经系统出现偏瘫、单瘫、癫痫样发作等是符合临床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