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一、背  景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当代。

湿邪致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所致,认为是妇女在分娩时居处潮湿太久,婴儿受到湿邪的侵袭,而引起口噤、项强、筋脉挛急、搐搦的痉病。《内经》则以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五运六气等理论,对湿气、湿邪的产生及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则等已有较详尽的阐述,为湿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对湿邪的特殊性和致病特点有系统的论述,认识到既有外湿内湿之分,又有清浊之殊,上受下起之异,即《伤寒论》所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是也。关于湿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了较完备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湿病的圭臬,概括起来有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湿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提出了湿温的病名。

东汉张仲景在充分吸收《内经》等论著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撰《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临床证治的奠基之作,《金匮要略》中,将雾列为五邪之一,“五邪致病,各有法度……湿伤于下,雾伤于上”。将湿邪所致的疾病,作为独立病种进行了讨论。诸如对湿痹、历节、肾着、胃痞、下利、黄疸、黄汗、狐惑病、浸淫疮等多种内、外、妇科湿病,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开创了湿病的辨证论治先河。在病因方面,描述得十分具体,如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等。在辨证论治方面,注意辨别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如风湿在表予麻杏苡甘汤,寒湿在表予麻黄加术汤,风湿表虚证予防己黄芪汤,风湿表阳虚证予桂枝附子汤,而表里阳气皆虚者予甘草附子汤。治黄疸病,阳明湿热发黄予茵陈蒿汤,外有表邪里有湿热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湿热郁于三焦热势较重予栀子柏皮汤,黄疸湿重于热予茵陈五苓散。《伤寒论》第259条,还讨论了寒湿瘀热发黄等内容,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之详明,层次清晰。在治疗上,根据湿证上下、表里、寒热、虚实提出具体治法。

隋唐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医学流派蜂起,各家学说争鸣,使湿病理论和临床出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各科病证源候一千六百九十九候,其中与湿病相关的如湿疸、湿癣、湿疥、脚气病等进行了阐述,对其病机的发挥简明精要。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七》中,进一步具体描述了风毒脚气的病因,认为可由久坐久立湿冷之地或汗出当风取冷所致。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在继承《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理论的基础上,对湿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宋代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对湿邪致病的隐袭性及广泛性更有深刻的认识。金代刘完素根据当时的气候环境及其对湿病的认识,提出了湿自热生的论点。李杲从脾胃内伤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脾胃损伤,中气下陷,内伤酒湿等病证,创造性地提出了“升阳除湿”的治疗大法。朱丹溪在继承刘河间等人学术思想基础上,进而认为湿病以“湿热相火为病甚多”(《格致余论·序》),“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并认识到湿病在发病学上不仅具有地域气候特点,且与饮食习惯紧密相关。

明代张介宾全面总结了前贤的理论,是医学之集大成者,其对湿病的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如《景岳全书·湿证》曰:“湿之为病……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为胕肿,为黄疸,为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为腹满,为小水秘涩,为黄赤,为大便泄泻,为腹痛,为后重,脱肛,疝”等证。清代对湿病的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学验俱丰的温病学家,其中当推叶天士、薛己、吴瑭、王孟英为代表。叶天士门人所记的《外感温热篇》中,发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之感叹,因此,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探索,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湿病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以路志正论湿颇为系统,他“审三因,察湿证;本中土,宣化渗;轻扬剂,和百病”。湿病诊治体系独树一帜。路志正的《中医湿病证治学》为我国第一部湿病专著。该书全面阐述了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及湿病的研究进展、湿病的预防与护理;介绍了中医名家干祖望、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何任、杨春波等8位医家治疗湿病的宝贵经验,同时具体介绍了路志正治疗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此外,还有非常多的著作涉及中医湿病理论,如蒋森主编的《湿热论》、王彦晖主编的《中医湿病学》、吴仕九主编的《现代湿热病证理论与临床》等,也对其做了简要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