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医家充实和发展了脾虚证治理论
2025年08月10日
(三)明清医家充实和发展了脾虚证治理论
《薛氏医案》从脾胃与气血生化立论,依据“脾胃为气血之本”“脾为中州,浇灌四旁,为胃行其津液”和“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指出脾气虚不能统血则失血,脾胃虚弱、水饮不运则停饮,食物不化而停食;遵从“脾胃气虚者,当补益之”而擅用温补;脾胃虚寒以四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脾虚食滞化热以六君子汤送香连丸,脾胃气虚食积以六君子汤加神曲、麦芽;对于脾胃虚损影响它脏病变者以补脾之法治其本,注重脾与它脏之间的关系;如“补中益气汤补脾土而生肺金”“肺脾气虚不能运化而有痰者宜六君子加木香”和“肺脾气虚痰涎不化而痞闷者宜六君子加桔梗、枳壳”。张介宾提出“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和“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观点,认为人体成长全赖脾胃之气荣养,论治脾胃须兼顾五脏;饮食或劳倦伤脾损胃致能纳不化治以健脾为主;既不纳又不运之脾胃之气大亏则多用十全大补、六味丸之类;劳倦内伤多以人参、黄芪、白术补之。
由上可知,薛己、张介宾等明清医家继承《内经》《伤寒杂病论》和《脾胃论》有关论述,从不同角度深化了脾胃理论,其慎苦寒、重温补对于纠正当时滥用寒凉、损脾伤胃的弊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对脾虚证治研究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十分注重滋养脾胃之阴,也从不同角度发展了脾胃证治理论。总之,明清医家总结前人理论并结合自身实践加以发挥,使脾胃学说逐渐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