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不同学派“扶正培本”方法在肿瘤方面形成学术争鸣

(三)宋金元时期:不同学派“扶正培本”方法在肿瘤方面形成学术争鸣

中医学发展到宋金元时期,已形成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学术氛围宽松,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了一大批知名中医学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对“扶正培本”法的认识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宋代《太平圣惠方》对前人成果进行总结,尤其是在《诸病源候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肿瘤诊治进行了完善,总结了前人对肿瘤的相关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夫虚劳积聚者,脏腑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气伤损,血气凝涩不宣通于经络,故成积聚于内也”,指出阴阳虚损、血气凝涩是积聚发生的重要原因,并指出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补虚活血为主。书中记载了诸多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以补益作用为主的方药,为后期“扶正培本”治疗肿瘤大法的确立提供了方药基础。

时至金元时期,“补土派”代表李东垣在《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强调正气的重要性,他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均是补益脾胃的著名方剂,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甚广,从健脾强胃的角度丰富了肿瘤“扶正培本”的科学内涵。“滋阴派”代表朱丹溪,以著名的“相火论”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闻名,他提出在遣方用药时需顾全方药寒热燥润等属性,以免伤正,拓宽了“扶正培本”的证治思想,同时其滋阴降火为主要理念的肿瘤“扶正培本”法,多为后世医家所沿袭推崇。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更是一语“养正积自除”将治肿瘤“扶正培本”法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宋金元医家在百家争鸣的同时,逐渐发展完善了“扶正培本”治疗肿瘤的具体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