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医“风邪”理论,立肺病之“八法八方”
晁恩祥提出“发时疏风宣肺,平时固本培元”的治则,促进了中医肺病学科发展。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经典理论仍沿袭至今,但部分理论也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扩大而逐渐丰富。对于哮喘的病机及治疗而言,古人“专主于痰”,历代医家恪守古训。但现代临床发现,对于特禀质(过敏体质)或由过敏因素诱发哮喘的患者而言,“痰”象并不显著,从痰论治疗效不甚理想。晁恩祥在其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患者所表现的哮鸣痰喘、咽痒咳嗽等症状,常反复发作,遇冷或其他因素诱发哮喘。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均由气道挛缩狭窄所致,与中医学“风邪致病”理论相类似。因此,其在继承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哮喘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根据“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胜则动”“风性挛急”及“风性轻扬,善侵于上”的特点,首创“从风治哮”,指出“风邪伏肺,气道孪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拟定疏风缓急、宣肺平喘的黄龙平喘汤,常用麻黄、杏仁、地龙、白果、紫苏子、白芍、菖蒲等药,其临床疗效显著,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晁恩祥在“风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风邪致病”理论,独辟蹊径,提出现代“风咳”之概念,补充了过去以“痰”为中心,再分寒哮热哮的模式。如部分感冒后咳嗽,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伴有咽喉痒感,遇冷空气及异味则加重,多表现为刺激性阵咳或挛急性咳嗽,此即“风咳”之范畴,多由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根据“疏风宣肺”法采用苏黄止咳汤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疗效,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得到专家认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苏黄止咳胶囊。
晁恩祥继承并发展了中医肺系病“风邪致病”的理论,将“风邪为患”运用于咳嗽和哮喘的辨治中,尊于传统并打破传统,首次对风哮、风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风咳”“风哮”正名,阐释了哮、咳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即“风邪犯肺,气道挛急”。在明确病机的基础上,创立了“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及“疏风宣肺、止咳利咽”的治法,并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从风论治”哮、咳的辨证论治体系。
呼吸系统疾病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某些疾病可长期稳定,但一遇诱因即可发作。晁恩祥根据此类疾病特点提出“抓主症,找共性,析病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理论。肺系病咳痰喘为其主症,外感风邪犯肺为其主要加重因素;肺失宣降、气机失畅为其共有病机;病位在肺。故治以疏风宣肺、舒缓气道与扶正固本、调补肺肾为主。缓解期本虚为主,扶正固本、调补肺肾为要;发作时表实为主,疏风宣肺、化痰祛瘀为先;本虚标实并现,疏风宣肺、化痰活血,扶正固本、调补肺肾并重,根据情况调整比重。晁恩祥长期诊治肺系疾病过程中,针对肺病之咳痰喘炎,结合发作期和稳定期不同时期,制定了八法八方,如发作期:疏风宣肺法、清热化痰法、泄浊纳气法、解表清里法、解痉平喘法;稳定期:扶正固表法、益气敛肺活血法、调补肺肾法和养阴益气法,研制了苏黄止咳方、泻浊纳气方、调补肺肾方、肺痿方、黄龙平喘方、疏风止痒方、疏风通窍方和解表清里方,分别用于呼吸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提高了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