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流合作
(1)团结协作 脾虚病证研究数十年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全国范围内几代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除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北京中医研究所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基础理论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等脾胃或证候研究团队外,著名脾胃病专家颜正华、李振华、李乾构、王兆清、张万岱、杨春波、单兆伟、周学文、李佃贵、刘尚义、田德禄、梁乃津、李德新、谢建群、马贵同、姚希贤、魏品康、冯五金、王自立、姚树坤、邱健行、许鑫梅、余绍源、罗云坚、周福生,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李军祥和丁霞、中国中医科学院魏玮和王凤云、香港浸会大学卞兆祥、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洪、辽宁中医药大学王垂杰、广东药科大学郭姣、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凤斌和黄穗平、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赵军宁、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陈治水、上海中医药大学唐志鹏、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和冯培民、陕西中医药大学刘力、南方医科大学姚永莉和赵晓山、河南中医药大学赵文霞、湖北省中医院李天望、湖北中医药大学时昭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胜兰、福建中医药大学柯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熙、天津市南开医院唐艳萍、天津中医药大学周正华和李慧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谢晶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钦丹萍、江西中医药大学甘淳、山西中医药大学任顺平、甘肃中医药大学舒劲、广西中医药大学林寿宁、谢胜和梁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窦永起、湖南中医药大学朱莹、河北中医学院孙玉凤和王彦刚、贵阳中医学院王敏、云南省中医院余泽云、新疆医科大学曾斌芳、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张诗军等带领的研究人员,也从不同角度对脾虚证临床和科研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加强交流 继承老一辈专家学者潜心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秉承传承与创新并重理念,借助现代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以临床研究为主导、基础研究为支撑、科学研究指导临床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扩大脾虚病证研究在海内外的学术影响,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共同组建“中加联合脾胃病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展脾虚证胃肠黏膜保护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3家脾胃研究所共同组建“北上广脾胃研究学术联盟”(牵头人:唐旭东、季光、胡玲)等,均是脾虚病证研究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