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麻镇痛研究

第二章 针麻镇痛研究

[摘要] 回顾针麻镇痛的科研道路,可以分为六个阶段:① 初期探索:1958年上海和西安有一部分医生将针刺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试图不用麻醉药或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完成外科手术。这一创新性临床实践,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兴趣。② 临床推展:1965年开始全国许多医院进行仿效,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全国几乎所有医院全部开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临床应用针麻逐渐减少。③ 原理探讨:1965年开始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者参与进行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的30年间,针麻镇痛研究论文持续发表,这些科研肯定了针刺镇痛疗效,并试图阐明其原理。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镇痛听证会,证明针刺镇痛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导致国内和国际上加大了科研资助,针麻镇痛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④ 重点研究:2007年中国将针麻镇痛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全国9家大医院进一步确定临床开展针麻镇痛的有效性及其相关原理研究。确认电针与手针有同样的镇痛效果。研制出电针仪和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器,前者在插入皮肤的针灸针上施加电刺激,后者将自黏性的电极置于穴位皮肤表面施加电刺激。临床实践证明其可以简化针麻镇痛步骤,便于在手术室推广应用。⑤ 理论总结:鉴于经络的实质尚待明确,但分布于穴位下的神经纤维是刺激“穴位”发挥镇痛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因此认为,可以卸去针麻镇痛的神秘外衣,用现代神经科学知识理解针麻实质。上述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过程,符合于“转化医学”概念;认识到精心选择穴位和确定最佳电刺激参数才能充分发挥电针疗效,符合“精准医学”的要求。中国古老的针灸疗法与现代神经科学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并扩展了针刺相关疗法的临床应用,更好地实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⑥ 回归现实: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针刺具有镇痛作用的事实已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可。“针刺辅助麻醉”或“针药复合麻醉”已成为某些特定手术的首选麻醉技术。肯定了由于开展针麻镇痛研究而掀起的科研浪潮既促进了针刺疗法在全世界的应用,也推动了针灸疗法本身和神经科学的发展。

但理论和实践的转化,基础和临床的交融,是永无止境的。涉及全国成千上万人参与的这项科研活动,无论从科学上、技术上以及哲学上,都值得加以总结。总结的目的主要有三:深入阐明原理,提高临床效果,纠正可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