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照组设计的意义
基于患者对医师的高度信任,医师施加于患者的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包含着给患者一种心理暗示:“这应该是对患者有益的最佳选择。”这种心理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实际上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给患者注射吗啡,所产生的疗效中也有三分之一是心理暗示产生的。针刺疗法中肯定包含着暗示作用。从临床上考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特意排除某种疗法的心理效应。但从科学意义上,要确定一种疗法的实际效果时,有必要将心理暗示作用加以排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常用的穴位对照组,是在目标穴位的旁开1~2 cm取一个点进针,认为它已经偏离经络线,可以作为标准穴位的“无效对照点”。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针灸穴位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点”,而是一个面积或区域,因此所谓旁开1~2 cm进针,很可能仍然刺入了该穴的有效区域内,并非是完全无效的对照点。另一种常用的对照实验,是使用一种具有套筒的针具(Streitberger针,1998)。表面上是将针具弹压进入皮肤,实际上该针具缩入了套管内,只是针尖稍稍触及皮肤,而没有刺入皮肤。但即使是针尖接触皮肤,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刺激,必然有其生理、心理效应,而绝非等同于无刺激。特别是施加多根假针时,其产生的生理、心理效应决不能予以忽视。有的文献在对照实验中使用的假针多达10枚,这种情况下,要假设这10根针刺入皮肤是完全“无效”的,很难令人信服。
韩济生等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对照方法,简述如下:有些疾病(例如患不孕症的妇女)2 Hz疗效高于100 Hz;另一种情况是,脊髓受到损伤导致下肢肌肉痉挛的患者,100 Hz疗效大于2 Hz。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无效频率的那一组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对照组”,因为无论是接受2 Hz刺激或100 Hz刺激的两组患者,都感受到了真正的电刺激,产生完全相同的心理效应。结果是,只有一种频率真正有效,其他频率无效,这就充分说明,该有效针刺或电针必然是通过一些特定的生理机制才发挥治疗效果,而不是单纯的心理作用所致。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作为对照,是将电针刺激的强度降低到三分之一(刚能感觉到),刺激时间减少到三分之一(刺激10 s,停止20 s),从而使刺激量降低到正常值的九分之一。这也是一种非常严格而且可以定量的“最小刺激”方法。
关于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文献很多,现列出几篇总结性的论文供参考,详见本章“代表性论文”第3~第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