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肾阳概念在汉至宋金元时期的发展
2025年08月10日
(二)肾阴、肾阳概念在汉至宋金元时期的发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阴、阳并重创制了肾气丸,为治疗肾气虚弱、命门火衰的代表方剂。至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藏脉诊》中有记载“肾阳”一词,“诊得石脉急甚者,是谓寒气乘肾阳气走骨而上,上实下虚,故骨癫也”。对肾阳、肾阴含义划分的论述出现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肾脏方》中,将左肾右命门分为壬与癸,壬癸皆为水,而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宋金元时期是肾阴、肾阳理论发展关键时期。许叔微首将肾阳作为脾阳的根本。他在论述二神丸主治病症时说道“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一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此处“肾气”指肾中真火。张元素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首次指出了肾是阴水阳火的统一体:“肾为水脏,而真阳居于其中,水亏则真阳失其窟宅”“肾火与水并处,水不足,火乃有余”。在肾藏象学说的发展过程中,与相火理论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相火”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名,相火以位。”金代的刘完素发挥相火理论,倡导“命门相火说”。他认为:“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朱丹溪继承了刘完素的相火理论,又进一步阐发与补充,对肾阴概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相火之性易于妄动,产生病理性的变化,以致“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其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在“相火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