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对穴理论”

4.吕景山“对穴理论”

吕景山在“施今墨对药”学术思想的启发下触类旁通,倡立“对穴”之说。认为针灸临床选穴贵在精疏,在精通腧穴主治性能基础上,根据客观病情而精简取穴,以期达到效专力宏之目的。“对穴”,是指两个穴位的配伍应用。“对”者含义有二,其一乃成双、配对之谓,这是形式,是外在表现;其二寓“相互”之意,这是关键,是实质所在。它揭示了对穴组成绝非随意、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相配两穴性能上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吕景山对穴配伍规律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

相辅相成有“同类相从”与“异类相使”两种情况,同类相从即把功用、主治相同或相近的腧穴配伍相须为用,使疗效更强,包括:① 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围绕病痛所在的肢体、脏腑、器官局部就近配穴。② 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结合经脉的循行,在同一经脉上进行配穴。异类相使,即指两个分属不同脏腑、经脉的,功用、主治各有侧重的腧穴配伍,各取所长,使疗效增强。包括:① 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理论,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② 根据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理论,把分属身体前后、内外的腧穴进行配伍。③ 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进行配穴。

相反相成有“补泻兼施”与“升降并调”两种情况。补泻兼施包括:① 根据腧穴主治功能补泻的不同配伍。② 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的五行属性,进行配穴,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③ 结合对腧穴的不同操作,体现对穴对于复杂病情的作用。升降并调是根据腧穴升降性质的不同予以配伍,组成对穴,达到升清降浊、升降并调之效。

吕景山总结出版的《施今墨对药》和《吕景山对穴临床经验集》,先后被评为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学技术图书奖一等奖,山西省1983年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